早八点_第二十五章 谋划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五章 谋划 (第2/3页)

话,“我老张,小贾你敢去,我特么整死你!妈了碧你信不信”

    草!急了张总说话也mama的。

    张总把电话一挂,“董事长放心,他不敢去!继续开会!”

    一物降一物!人事干部有方法。

    张总与贾总年龄相仿,都下过乡当过兵,偶尔喝酒交心,认同感较强。

    头一次贾胖子领教到张总发飙,想了又想,想了又想,骂骂咧咧鸣鼓收兵。

    张三对贾总而言,更多符号学标记,董事长少年得志,尽管尊重但多少不服。

    坐镇办公室的李总十分震惊,这是宣战啊,于是电话向童局反映。

    “你劝好张总别任性!我问问现场人员倒底咋回事。”童常务走过场,没心情掺和。

    他电话询问出警情况,回来的人讲没啥纠纷,挖掘机倒车不小心碾压,认账全赔付。

    真是目中无人,真是财大气粗啊!觉得憋屈非要吐口气,真是有钱人的游戏。这事可向王局汇报,看看他啥反应。

    “人要有自知自明!”王局自言自语。

    “我们该怎么办?”童问。

    “该怎么办就怎么办!”答。

    捅了马蜂窝,他李长伟不好收场,土生土长的王局心里清楚。

    也是这几天,马云志又找了一次李长伟,仍是无果,并且李长伟态度明显冷淡下来,他竟调侃:“马总,资金实在紧张,要不这样,你给我担保贷款,我再还你吧?”

    赤螺螺蔑视!赤螺螺无赖嘴脸!

    马总毛愣,决定一两天内找他准妹夫告状。

    张三一如往常工作,似乎没受第二次砸车影响。

    李四隐约感觉不对头。以张三的脾气,他骂骂咧咧倒好,风平浪静瘆人。

    这几天,没事找事李总紧盯着张三,锱铢必报的主儿,驴起来上房揭瓦。

    的确,张三已经酝酿报复,他在等马云志与安领导面谈结果后伺机而动。

    老虎不发威,你当我病猫!张三心里气着呢,他不心疼车,他看重自个脸。

    吴广山不知打哪听到消息,亲自来张三办公室喝茶,劝慰他退一步海阔天空,与李长伟这种小混混犯不上。

    张三懒得搭理广山的语重心长,“哥你放心,咱俩都明白人!欠款我走程序。我多大的买卖,这点事算事嘛!”

    “小李有背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三子!”

    “有理走遍天下,官司该打就得打。”张三说。

    “还年轻啊!考虑问题欠妥。”广山自言自语,“你以为我来喝你的破茶!我认为这事你俩较真不值当,听老哥的,以和为贵!”

    所言不虚。广山喜欢在张三面前摆出大哥的姿态,乐于关心他。在广山的心里,张三是个可信任的小弟。社交场合广山呼朋唤友,然交心者寥寥无几,当然他自己也不想与谁交心。

    创业初期张三举步维艰,跟广山开口借钱,总计三次还银行贷款和发放工资,人家帮了两次。那时的经营状况,不比现在的风光,广山明知有风险的。

    “今后对他再好点。”张三心里感激。

    这段时间李长伟心情舒坦。原本他以为将有暴风骤雨,哪成想张三居然这么怂,想起当初严阵以待,实在小题大做了!原来他张三,与马云志一路货色,给点颜色立马瘪炮。

    王阳明说了,人最忌讳就是一个“傲”字。这些年李长伟顺风顺水惯了,收购屡屡得手加深了他的犬儒观念。当他证实自己手下没拿车里钱财时,他认为要么就是车主事后胡编;要么就是建民的蓄意。

    还有这段时间,逆来顺受的马云志突然像打了鸡血与自己胡搅蛮缠,难保不受张三的诱导?所以给他们一个教训应该的:我就砸了你的车你能怎样!

    张三心里也叫劲,这种人渣,唯我独尊,损人利己,早该在地球上消失。你砸了我的车,我也砸你点什么,比方说4S店或者别的什么玩意。

    江湖争斗,他得请教康健,康亮的侄子。

    为了实施报复,张三与康建见过两次面。两人是发小,小、初中同学,前后院邻居,比张三大几岁。

    至于几岁?张三也懒得理清楚,小时候康健留过级,一次两次都不好说。

    抗美援朝结束后,康健父亲因受伤,以连职复员进入地方工作,出任市新华书店书记。熟人、邻里都管他叫康聋子,还缺半只胳膊。火红年代,这种支离破碎的战神形象深受尊重和爱戴,这就是荣誉。

    那时候,前后院孩子们听过康大伯打仗的故事,小日本鬼子、国民党、美国佬他都揍过。部队里他是机枪手,身怀百步穿杨指哪打哪的绝技。

    地方工作后,康大伯按部就班娶妻生子,康健上有一哥一姐,下边还有一弟(八岁游泳溺死了)。生活安稳后,通过战友,把农村老家最小的弟弟康亮送去参军,部队在他工作的城市里。当兵是件大事,那时一人参军全家光荣。

    因为聋,大伯嗓门大,说话像吵架,所以远近的孩子们都怕他。

    因为没文化,行事粗暴,新华书店员工没怎么瞧得上他,同样,康大伯看不起文化人弯弯肠子,除了工作,平时与单位员工接触少,大多时间还是与驻防部队的战友联络。在特殊年代,下派接受锻炼的部队干部,在他的一亩三分地,得到了他的细心照顾,后来这些人官复原职,年年给康大伯送酒送罐头。

    张三父亲典型臭老九,当然不喜欢这位康大哥,即便前后院做邻居,他俩基本不说话。

    但张三母亲与康大哥、康大嫂关系实在好。张三母亲直率,还是话匣子,康mama农村来的,一般国家大事都由母亲转达和讲解。

    所以张三母亲身体不好时常住院后,康mama常打发康健来叫张三一家吃晚饭。

    这时候,张三父亲一般不去。一则看不上康大哥,二则实在不好意思,那时候,毕竟谁家的粮都不够吃。

    饭桌上,等康大伯动筷了,其他人才可以拾筷,这是规矩。

    饭桌上不能说话,掉到桌上的饭粒要捡起吃掉,更别提碗里的了,也是规矩。

    康大伯下桌后,孩子们才能下桌,还是规矩。(这规矩张三现在想起来挺cao蛋的,因为老爷子每顿慢悠悠,喝三小杯白酒太特么费时!)

    通常五点半是饭口时间,大伙要准时端坐在饭桌旁。如果康大伯还没回来也没通知,那么要等半个小时后才能开饭。

    康大娘惯着康大伯的规矩。

    康家规矩多,所以康健大了以后不大守规矩,也就理解了。

    康健打小孩子王,打架斗殴冲锋在前,初中毕业后被父亲送去了部队,十一年后他父亲病魔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