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六章 扶贫 (第1/3页)
张总过来打招呼:“我去趟医院,办公室小袁母亲手术了。” “我用不用去?我拿多少?”张三问。通常职工的喜丧由董事会及所在部门出费用,至于个人另拿取决私人交情。 建桥张三负责,办公室,财务多少沾边。 “你不用去我去,我五百你五百。”张总又问:“中午李总,那啥,和你吃饭啊?” “关心哈!和广山妹子,我搭个桥。” “应该。李总眼眶高耽误事啊!”张总说:“挑三拣四,拖家带口对付个得了!” “他眼眶高,可眼神不好。”张三笑说:“你一上午开会?” “别提了!台上照本宣科讲到十二点,听得下边人总看时间。最后还要填个表,会议结束,每人塞个便餐。”张总抱怨:“医院探视后,我再去趟组织部二处,多争取几个党员指标。” “申请的多啊?” “多!咱们员工认识上去了,真挺好!活着总得有信仰,有念想。” “晚上和汤总吃饭。”张三提醒。 “不耽误。”张总说:“中午,周明给我打电话求情,我特么没客气!” “当然!早干嘛了!” “下午四点半,赵国强父亲送五百斤大米。如果我赶回来我处理,回不来我让他找你,让食堂接一下。” “赵国强?记得,咱资助的大学生,毕业了?” “工作一年多了。他父亲非要送,你认识他。” “想起来了,开拖拉机来过,喝过酒。” “对。跑一趟市里三四十里地,太客套!” “我给他拿两条烟。” “价钱一般的就行,贵了他不会要,好像咱换他大米似的。” “买两条小熊猫。” “对他太贵了,嗯,也行吧。我走了。”张总想想又道:“你千万别顺嘴留他吃饭,喝酒开不了车,那玩应没记性!” “明白了。不能客套,一客套摆桌喝上了。” “乡下人实在!就说晚上咱有事。” “成。” 高总送来维堡客户接待方案,张三阅后无异议。 “派人去北京接机。”张三建议。 “提了接机,他们说有懂英语的认路。”高总说:“谈啥样还不知道呢!” “派一个去吧,礼数。” “白花费用!” “势利了,你原先不这样哈!” “好。周四晚上九点十分到,周五我们谈,周六你出面。” “听你的。” “晚上摸摸。”高总建议。 “来人了我和孙总都没时间。听说你最近打一次输一次?” “是啊!笑话了,大伙都抢着跟我玩。” “跑趟西山,登山顶,朝东撒泡尿,然后那玩意铆劲抖八下就灵。” “谁说的?” “方向别搞错了,东西南北分得清吧?朝东八下,记住!灵智大师的偏方。” “偏方?我试试。”高总离开,回头诡笑:“大冷天掏出来,不会冻掉吧?” “你问孙总,最近他点高。” “问啥!哪天咱俩一起去,要掉都掉!” 张三起身,下楼去买烟。 当过秘书,张三体会被人指使的滋味。只要有时间,能做的尽量自己做。 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对于贫困,张三没有苦大仇深印象。与同龄相比,他多少算得上事业有成。但张三心里清楚,这后面有小爷的栽培,外加自己的点点机遇,这是一种因缘,换了谁似乎都一样。 董事长并非他喜欢的称谓,骨子里他更希望读点杂书摸个麻斗个地主。 康总教导他“勇于担当”,瞿总笑言他“小富即安”,李四骂他“吊儿郎当”。这些张三一一笑纳。然后他会说“让我干我就这么干,要么换人我溜达。” “那就凑合用吧!”最后康总、瞿总的一致意见。 买完烟,张三看总结。明天市长来,表示尊重,怎么着也得有个发言稿。 三四百字短文,压缩起来有难度。 咬文嚼字中,后院门禁来电话。 “董事长,赵春柱找你。” “啊?有拖拉机?” “福田农用车。” “请他进来,你带他到食堂门口,我下楼。”张三看下表,提前一个小时到了。 下楼路过设计部,他进去喊一声:“来,大伙跟我下楼抬大米,锻炼锻炼。” “哎呦!小张兄弟你好啊!”赵春柱迎上来。 “哎哟!赵哥你好啊!麻烦你了!”张三伸出双手。 “客气!那啥,这大米自个地里种的,好吃!那个啥没化肥!”春柱大哥说。 “大老远赶来太麻烦了!上楼坐会儿,晚上吃顿饭再走!”张三拉他上楼。 “兄弟,那个啥,俺不坐了。时间早俺买点薄膜回去了。”春柱大哥谢绝。 “喝点再走!晚间我和张大哥有事,我让刘主任陪你。”张三热情。 看到大米他于心不忍,觉得还是喝两杯好。 “那个啥,兄弟,真的不喝。俺开车了,这玩意酒驾。”春柱大哥说。 “原先不也喝了嘛!没啥!”张三拽他手。 “兄弟啊!那个啥,拖拉机不检查,哥这个是汽车,就特么不行了。哥喝过两次都被抓,老没脸,妈的不能喝了!” “听你的!那也得上楼坐会儿,喝口水,我给你备了两条烟拿走!” “成!卸完米上去呗,这点玩意快!”春柱大哥指着米袋子。 “这点东西,我兄弟们几下就完事,甭管了咱俩上去坐坐。”张三带着春柱大哥上楼。 一支烟一杯茶,话别。 福田车是国强贷款给父亲买的,春柱大哥买不起,平时也舍不得开。 年年集团资助贫困学生十几万,有能力回送点大米、山蘑菇没几家,确实穷。张三送客返回时琢磨,来年搞福利,班子硬性摊派各部门买点国柱雪村的大米,帮农民卖点。 八七年张三响应学校的号召,利用暑期去甘肃义务做了一个半月小学教师。那里的贫困无法想象,课桌是泥土夯的,桌面上铺报纸或画报找平。 返校后张三节俭了几个月,然后旧习难改正常消费。 五百斤大米是一亩地的收成,春柱家里地不到五亩,外加种点菜采点山货,一年万八千收入。张总提过一两次扶持想法,班子闲聊没当回事。“脱贫致富,跟咱企业关系不大。每年我们搞慈善捐款数额不小,出钱可以,出力,力不从心。”李总否决。 大冷天,春柱大哥鼻涕拉些,跑三十里山路送大米,像农家小烧温暖了张三的心。 为何区分农民和城民? 一万元年收入,就是晚上请汤总两顿饭,估计高总半月搓麻输的不止这数。 是得扶持扶持!康总马上退休,由他和张总统筹规划,先可着雪村一个屯子来。 张三日志上标注雪村扶贫后,继续写总结。 写完他QQ传给办公室打印,然后去建桥。 “过来就对了,这才是家嘛!”高总高兴,今天张三过来不下三次了。 “高总,玉米,我们自个能从农民手里收购吗?”他问。 “不清楚,咱没收过。”高总起身:“你坐,我找南部长问问。” “收不了!咱没这资格,收了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