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七十三章 《贺捷表》 (第1/2页)
强忍着去看鉴定结论的冲动,李逸将卷轴慢慢打开,结果一看之下,眉头就皱了起来,难道 这是一幅立轴的设色纸本,横轴约有70厘米左右,纵轴则差不多是横轴的两倍。 画面的近景,是几株枝条柔细,树干虬曲的柳树,沿着山间溪流蜿蜒而生。远处,则是一片烟云中朦胧的远山。 这幅画,画家笔触细腻,点染勾画之间,烟瘴横生,将柳树那种柔弱妖娆和山间的轻烟薄雾表现的恰到好处,构成了一幅绝妙的烟柳图。 画面上方的右侧,则是题款,一笔精致的楷,打头是“春云烟柳”四字,后边则紧跟着画家对这幅画的介绍, “三春景色收入画图,盛于惠崇、大年” 题字之后的落款则为吴湖帆,并留有印鉴两枚,一枚是吴湖帆印,另一枚则是闲章,“算如此溪山甚时重至”。 另外在画面上还留有两枚鉴藏印鉴:杨仁恺印、沐雨楼。 李逸知道,吴湖帆,本名吴万,画署名为湖帆,是清代著名画家吴大澂之孙。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与吴待秋、吴子深、冯超然并称为“三吴一冯”,当时,他们的作品曾风靡大江南北,被无数人所推崇。 另外,作为著名的鉴定大家,吴湖帆还与收藏大家钱镜塘同称“鉴定双璧”。 “三吴一冯”都以山水见长,吴湖帆更是个中翘楚。他的画风秀丽丰腴,设色深具烟云飘渺,泉石洗荡之致。 建国后,吴湖帆曾作原子弹放射图,其点染间的烟瘴妙笔被解放军的多位领导看中,曾公开要求,要将他这幅画制版印刷,用作宣传,由此可见其画作影响之深。 在民国时期,吴湖帆曾长期担任教育部全国美展常委,并参与发起组织成立了中华美术会,是该组织重要成员。 因此,如果这家的长辈曾在民国政府担任过高官的话,求购一幅吴湖帆的作品应该还是很容易的,所以这幅画应该是真迹。 只是吴湖帆的成就再高,这幅春云烟柳画的再好,作为一件画成于1939年的作品,怎样都不可能拥有那样的凉气。 因而这种情况就只有一个解释,要么是画中画,要么就是轴中藏画,总之,一定另有一幅惊人的作品藏在这幅卷轴之中! 开启了鉴灵牌,李逸开始透视画面。果然,他很快就发现,在画作上端的画轴中,藏着一片被卷成了桶状的泛黄而粗糙的纸张。 纸张上,工工整整的用楷写着大约六七十个小字,李逸找到最开始一行,一看,虽然早有准备,还是被吓了一跳。这竟是三国时期钟繇的贺捷表! “魏钟太傅贺捷表,臣繇言:戎路兼行,履险冒寒。臣以无任” 仔细的将字从头到尾看完,李逸遗憾的摇了摇头,这只是一幅残篇,自“魏钟太傅贺捷表”始,至“与徐晃同势,并力扑讨”终,全文也只有68个字,而贺捷表的原文则至少也有160多字! 不过即使是残篇,其珍贵程度也难以言表! 钟繇曹魏著名的法家、政治家,其篆、隶、真、行、草多种体兼工,其中写得最好的是楷,是公认的楷创始人,甚至还被后世尊称为“楷鼻祖”。 他的法对后世影响深远,王羲之、颜真卿等著名法家都曾经潜心钻研学习过他的法。 在历史评价上,南朝庾肩吾曾评价其法为“上品之上”,唐代张怀瓘更是在断一中,将其法品评为“神品”。 钟繇在华夏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和东汉的张芝被人合称为“钟张”,又与东晋圣王羲之被人并称为“钟王”,地位之尊崇,一时无两。 遗憾的是,钟繇的法真迹到东晋时遗失殆尽,人们今天所见到的要么为临摹本,要么就是伪。 一般认为,钟繇的代表作有“五表“、“六帖“、“三碑“等十数篇,贺捷表又名戎路表、戎辂表,正是五表之一。 这些资料在李逸脑海一一流过,他判断,这张残篇多半也不会是钟繇的真迹,但绝对是大家所仿。 有了初步的判断,他将目光转向了鉴灵牌给出的鉴定结论。 有关春云烟柳的判断没错,确实是吴湖帆的真迹,而关于这幅残篇的鉴定,却出现了重大的问题,因为鉴灵牌显示,这竟是钟繇钟元常的真迹! 一时间,李逸的脑海中杂念丛生,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就是,既然这幅春云烟柳是1939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