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的梦_第九十三章 麦杆画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三章 麦杆画 (第3/5页)

  古中国原本是没有麦子的,小麦先由西亚通过中亚进入中国的西部地区。战国时代的《穆天子传》记述周穆王西游时,新疆、青海一带部落馈赠的食品中就有麦。商周时期,麦子已入黄河中下游地区。

    春秋时期,麦子已是中原地区司空见惯的作物了,今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等地当时都有小麦生产。

    从麦子出现在古中国的那一天起,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以麦秆为原材料进行艺术画的创作了,但由于历史变迁和社会动荡,传说中的麦秆画长期以来难觅其踪,直至秦怀王墓发掘时才出土面世。发掘出的麦秆画原作虽经两千多年腐蚀,仍然色泽鲜明,不失古朴本色,令人叹为观止。

    东汉刘秀被王莽追杀,万般无奈,藏于麦地之中,麦草随即化为树林保护刘秀。因此当地人视麦草为祈福迎祥之草,逐制作麦草画,供奉朝廷。依此传说,东汉年间麦秆画的艺术层次与寓意又有了历史性的发展与升华。

    麦秆画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和剪纸、布贴同属剪贴艺术。是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思想结晶的集合体。自秦朝起就被作为高档饰品,悬挂于殿堂阁楼、豪门贵舍之中,隋唐时代正式作为宫廷工艺品,在皇室贵族间赏析珍藏,这也是传说中的麦秆画长期以来难觅其踪的原因之一。

    在宋朝末年,濮阳民间又出现利用椿胶、桃胶拼贴出的麦秆扇子、昆虫和吉祥、祝福之类的小造型。作为赖以生存的主要食品,小麦历来被人们视为神圣之物,古人祭祀天地就赋予了小麦极高的地位,它象征丰收和财富。

    麦秆画也因为它的材质来源而不仅有浓厚的民间味道,又有着吉祥高贵的象征意味。然而在封建的农耕社会,麦秆画虽来自民间,却也十分稀罕,更因其作为皇家贡品,所以不可能在平凡百姓中流行,只能作为奇艺在皇室贵族间赏析珍藏。

    老一辈民间艺术家呕心沥血挖掘研究古老的工艺技术,大胆进行实践,使麦秆画这一文化瑰宝重现人间。上世纪80年代,麦秆画创作开始在中原地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消费和文化消费已成为时代趋势,追求个性、追求品位也成必然。

    麦秆画利用麦秆自然光泽和抢撕成丝的特性,经烫色、剪裁和粘贴而成手工艺术品,具有光泽透亮、装钸效果好、艺术感染力强等优点,制作出的人物、花鸟、动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给人以古朴自然,高贵典雅之美。

    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很高的美术价值。麦秆画具备的环保、手工、永久保存等独有的产品特性和艺术性非常合乎人们的需求理念,慧多麦杆画,变废为宝,取材于田野之间随处可见的小麦杆,经蒸、煮、浸、剖、刮、碾、贴、剪、烫、粘贴、组合等十几道工序精心制作。

    普通作品需一个熟练工一周左右的时间,复杂作品需要25天以上才能完成,是典型的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品,此外慧多麦杆画在传承传统工艺美术的基础上,在艺术处理方面,除保持麦杆自然光泽和纹理外,大胆创新,吸收了国画、版画、剪纸、浮雕等众多艺术品的表现手法来表现艺术品的高雅品味和东方文明的独特艺术魅力。

    其景物层次分明,栩栩如生,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效果,它能保持上千年质地不老化,不褪色,具有很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它是家庭、办公室、宾馆、饭店、娱乐场所等理想的装饰艺术品,也是生日礼物、公司开业、婚庆祝贺、乔迁新居等较高品味的赠品,倍受消费者喜爱。

    麦杆画是我国已失传的隋朝宫廷工艺品,已有千年历史,内黄麦秆画、木板年画、大锣戏等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被收《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落腔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陕西东南山区的秦岭腹地,有一片山清水秀的开阔之地,名曰石门镇。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远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初期,先民们就在此地安居。这里又是李先念、徐海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战斗过的红色根据地。“玉虚洞”、“王变墓”、“颠倒松”、“花园化石”等人文景观吸引了海内外游客慕名而来。

    这里四季分明的气候,适中的雨量和丰富的水力资源,孕育了大片麦田。每年端午节前后,石门镇翻起金色的麦浪,当大片的麦子被收割之后,王聪芳就坐在自己家的土屋里摹图画刻,一根根粗糙的麦秆在她的手中变成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作远销国内外,王聪芳也成了这种民间工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从事麦秆画创作34年、现年55岁的王聪芳患上了乳腺癌等多种疾病,面对麦秆画制作技艺可能失传的情况,王聪芳痛心疾首,而巨额的医疗费用,更是让她喘不过气来。

    麦秆画是汉族独有的特色工艺品之一,被称为“中华一绝”、“中国手工艺术精品”,是民间剪贴画的一种,它取材于小麦秆,经蒸、煮、浸、剖、刮、碾、贴、剪、烫、粘贴、组合等十几道工序制作完成,吸收了国画、版画、剪纸、浮雕等众多艺术品的表现手法,其题材主要涉及花鸟虫鱼、山水风景、亭台楼阁、人物时尚、古今诗词等,在古代常常被作为皇家贡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麦秆画在商洛境内最早流传于洛南县石门镇王村。很早以前,王聪芳的祖母——老艺人孙竹凤带领着姐妹们制作麦秆画。后来,王聪芳的父亲王恩时创造了新的技艺,并将此技艺传给了王聪芳。在王聪芳的记忆中,教师出身又会做木匠活的父亲能写能画,将麦秆画的题材扩展的更加广泛,书法、山水风景、花草虫鱼、古装人物、传说人物、历史古迹等六大系列50多个品种,“新、奇、美、雅”,让人叹为观止。王聪芳称,在父亲的影响与熏陶下,她也爱上了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民间工艺。“麦秆在农村一般都是用来烧火做饭或者给牲口垫圈,而在父亲手中,却能变出一个耍大刀的关公或者替父从军的花木兰来,看着父亲刻刻画画,我心中渐渐也有美好的图案浮现出来。”

    麦秆画制作工艺复杂,结婚后,王聪芳并未将这一技艺丢弃。

    王聪芳回忆,无数个夜晚,她坐在自己家不足1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在昏暗的灯光下,剪掉麦头,顺取麦秆第一、二结节,放进锅里用开水煮10分钟,捞出洗净晾半干后,再放进瓮中用硫黄熏半个小时,然后破开、熨平,画图、摹图制作,精雕细刻,整个过程需要十几道工序。冬天双手常常被冻出冻疮,夏天要承受不断往下滴汗和蚊虫叮咬之苦。但无论再苦再难,王聪芳都咬紧牙关,没有放弃麦秆画的制作。

    父亲去世后,王聪芳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为了将这一技艺发扬光大,她在不断的探索、摸索中保留了画作最精髓的部分,并创新将麦秆画由原色变成了彩色。她创作的麦秆画,图案更加细腻传神,色彩更加艳丽饱满,题材更加丰富广泛,在石门镇乃至洛南县都很有名。

    为了将麦秆画的创作继续发扬光大,2008年,王聪芳在洛南县城租了房子,成立了古艺斋麦秆画专业合作社,聘请技术工人22名,专门从事麦秆画的制作和销售,麦秆画形式扩展到条幅、横幅、屏风、四扇屏、八扇屏、菱形、多边形等多种规格。这些既有单色剪纸作品效果,又有中国传统绘画艺术韵味的原生态作品,画面美观、形式多样、质朴大方、雅俗共赏。2008年4月,洛南麦秆画被列入商洛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聪芳为传承人。

    王聪芳的麦秆画销往全国各地,备受社会各界称赞,并多次受邀参加西洽会、国内许多博览会和中、日、韩、新国际书画联谊展,2009年获得国际文化节金奖,王聪芳也获得了省内外众多殊荣。

    就在王聪芳全身心投入到麦秆画事业中,准备进一步将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