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一章 帝心留印 (第2/2页)
己的婆婆被赶出去了,什么事都没做,连一两银子都舍不得给。” 贾母的这番半是顽笑半是认真的话,让王熙凤的一张俏脸瞬间涨红,在众目睽睽下有些难堪。 王熙凤贪财的性子和看不起邢夫人的事,大家都知道,如果真要追究起来,这也是不守妇德的表现,可大家都是同一个阵营的,没有互相坑害对方的道理,平日里也没什么人提起。 见王熙凤低着头不说话,李纨笑道:“这凤丫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祖宗,也就老祖宗愿意包容她,要是放在别的府里,她的好处才多呢!” 李纨不是爱出风头的人,那只是在外人面前,在老太太和王夫人,姊妹们面前还是比较活泼的。 她也不怕王熙凤,知道王熙凤不是那种开不起顽笑的人,反正平日里就属她最牙尖嘴利,四处挑拨,拿别人开顽笑。 李纨的两句话揭到了王熙凤的痛处,王熙凤红着脸佯怒道:“我再小气也没有你小气,从来也不见你起个东道,也不来参加我们的东道,不知道是怎么的,难不成还怕回请不成?” 李纨近乎“变态”的勤俭,府里也是众人皆知。 李纨的一张俏脸涨的通红,不知道该怎么接王熙凤的话,贾母打圆场道:“你妯娌寡妇失业的,你也来顽笑?好了,鸳鸯,你回头从我那取五十两银子来,别走账面,补给二丫头。” “是,老太太。”站在贾母软塌旁边的鸳鸯应了一声,很漂亮的一个女孩。 “老祖宗……”迎春站起来就要拒绝,老太太的东西,哪能随便拿的?虽然是老太太提出来的,可要是传出去,很多人就要嚼舌头说她不懂事了。 “这件事哪用得着老祖宗出马?回头我让平儿给二丫头送五十两银子去,不走账面,从我嫁妆(私房钱)里出。”王熙凤笑道。 贾母笑着应了。 “嫂子,不用的,不用的。”迎春连声道。 “二丫头还跟我客气?这银子本来就是该我出的,只是刚才没想起来,幸好你帮我做了,要不然传出去,外面那些婆子还不知道在背后骂我呢,这样吧,我让平儿给你送二十五两去,就当是还你替我给大太太那二十五两。” 贾琏看着精明算计的王熙凤,苦笑着摇了摇头。 贾宝玉却拍手道:“凤jiejie这个法子好,一人一半,传出去都好听!” 贾母看贾宝玉都说好,也笑道:“就这样吧!” 迎春看众人都附和着说王熙凤的法子好,也不推脱了,红着脸答应了。 王熙凤转头对平儿笑道:“你现在就回去,取二十五两银子给二丫头的院里送过去。” 平儿点点头,出去了。 贾母赞道:“我们府里的这几个大丫鬟都是个顶个的好!” 众人笑着附和着。 …… 皇城,大明宫,御书房。 神元帝刘武已经连续批了三个时辰的奏折了,搁下御笔,揉了揉眉间,接过陈鼎盛奉上的参茶喝了两口,对下面坐着的忠礼亲王刘琚笑道:“朕打小就在宫里长大,到现在已经四十来年了,还没有离开过京城半步,心中对烟雨江南和大漠孤烟充满了向往,只可惜不能亲眼观之,着实遗憾啊!” 不,刘武的实际情况比他的自嘲还要惨一点。 他不是连京城都没出去过,而是连皇宫都没怎么出去过,平日里最多的事情不是在太和殿里和大臣们开会,就是窝在御书房里没日没夜没完没了的批奏折,连后宫都很少去。他今年才四十来岁,两鬓就已经斑白了,面对无穷无尽的政务,他常常感到有心无力。 “臣弟何曾不是?活了这些年,出过最远的门还是十六岁那年在渭水长亭,送三皇叔去蜀中那次。”刘琚笑道。 对于自己皇兄的诉苦,刘琚最好的办法不是劝慰,而是接着话,反过来诉苦,这样才能彰显“同病相怜”之意。 “朕也记得那次,唉,只是不知,这么多年了,三皇叔在蜀中过的可还好。” 刘武和刘琚口中的“三皇叔”,是太上皇的三弟,蜀王刘度,打小对刘武和刘琚最好,二十多年前因为身子不适,请求回锦城(今成都)静养,太上皇就封他为蜀王,回蜀地颐养天年去了。 当时,十几岁的刘武和刘琚,一起到渭水边的长亭送了刘度。 刘武又问刘琚道:“这几天京城里有没有什么新鲜事?” “倒是有一件。”刘琚笑道。 “哦?说来听听。” “前段时间,京城里出了一个少年神童,听说今年还不到十岁,写的两首咏梅花的诗词,臣弟看了都忍不住拍手叫好,另外,那少年神童还开创了一种新字体,外面现在都传那新字体可以媲美前朝的颜体呢!” “如此看来,果然是神童,只是不知是谁家的子弟?” “荣国府,一等将军贾赦的庶子,好像叫什么贾琮。” “他家啊,不是说这些年没落了吗?怎么又出了一个少年神童?” “臣弟也不知,听说后日工部员外郎贾政要在贾府大宴宾客,邀请了八大书院和很多名士大儒到贾家,看样子是要给那贾琮找一个授业老师。” “倒也有趣。”神元帝刘武笑道:“若是再过几年,朕能在太和殿上见到他,才说明他是真正的神童,哼哼,否则,又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样的神童,朕见的多了。” “皇上所言极是。” …… 荣国府,贾琮院。 小如意还沉浸在喜悦无法自拔,眉开眼笑。 贾琮也很高兴,不由得诗兴大发(抄性打发),提笔写(抄)了一首七言绝句。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