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一章 拜师 (第1/2页)
湘云又来了。 自打她前脚迈入自己在贾府里的小院后,贾宝玉后脚就跟了过来,一边讨好,一边诉苦,史湘云没有理他的意思,热情的和三春聊着天。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贾宝玉自讨没趣,见众人都不和他顽,也不敢再放大招了,嘟囔着回去了。 贾宝一走,众人的话题就落到了贾琮的身上。 湘云今天穿着一件杏黄色的小袄,她很喜欢这个颜色,问道:“琮兄弟呢?” 迎春笑道:“一大早就出去了,说是要去拜师呢。” 探春啧啧赞道:“你是没看见,三哥哥昨日有多风光,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刷刷的写了一首好词,连金竹公都夸写的极好,还说什么自此再无人敢写咏雪词。” “是吗是吗,琮兄弟写的是什么,你们谁记得,快写来给我看看。”史湘云急道,她最好诗词。 探春素来聪慧,诗词文章听一遍就能记下来,研墨展纸,把贾琮昨日写的“采桑子·观书有感”一字不落的抄录了一遍。 探春写一句,迎春跟着念一句,一词读罢,众人都在细细品味,史湘云突然拍了一下手,把众人唬了一跳。 史湘云激动道:“哎呀呀,写的真好,写的怎这般好?我太爱这首词了,等琮兄弟回来,我非把他的原稿要过来,哎呀呀。” 探春笑着打趣道:“三哥哥这首词的原稿在老爷那呢。” “那我便让他重新写一遍给我,不然,我断不依他!”史湘云说着,还示威性的晃了晃小拳头,配合着一张小圆脸,可爱到不行。 众人纷纷笑了起来。 …… 陈府,书房内。 陈伯行和其妻刘氏端坐在堂上,刘先坐在堂下,旁边还站着一个少年。 拜师前都要写一张拜师贴,贾琮不会写,还是贾政给代的笔,贴内写道:师道大矣哉,入门授业投一技所能,乃系温饱养家之策,历代相传,礼节隆重。今有贾琮情愿拜于陈伯行门下,受业学演。 课艺期间,收入归师,吃穿由师供给。自后虽分师徒,谊同父子,对于师门,当知恭敬。身受训诲,没齿难忘。情出本心,绝无反悔。空口无凭,谨据此字,以昭郑重。 传统的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一入师门,全由师父管教,父母无权干预,甚至不能见面。 建立如此重大的关系,自然需要隆重的风俗礼仪加以确认和保护。一般拜师礼仪分成三个步骤。 第一,拜祖师爷,读书人共同的祖师爷就是孔子,所以贾琮对着墙壁上挂着的孔子画像,行了三叩九拜大礼,表示对祖师爷的敬重和虔诚,同时也希望祖师爷保佑,使自己学业有成。 第二步,行拜师礼,贾琮先是给陈伯行和其妻刘氏行了三叩九拜大礼,然后奉上拜师贴和六礼束脩。 六礼束脩是古代入学拜师时,学生提供给书院或者老师的六种带有特殊寓意的礼品。 分别是芹菜,寓意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寓意苦心教育,红豆,寓意鸿运高照,红枣,寓意早早高中,桂圆,寓意功德圆满,干瘦rou条,表达弟子心意。(芹菜在汉代就有种植)。 最后奉上一盏热茶,陈伯行喝完后,就意味着两人的师徒关系彻底落实了,没有再更改的余地,除非是哪天贾琮犯下了有辱师门的大错,才会被逐出师门。 第三步,师傅训话,宣布门规和赐名,一般都是教育弟子要尊师重教,做人清白等等。 陈伯行只是象征性的嘱咐了贾琮两句,就把话题转移到“表字”这件事上了。 大刘男子拜师后,一般由师长赐一表字,考虑到贾琮目前年龄尚幼,陈伯行和刘先商议一番后,决定再过几年贾琮大一些时再由陈伯行赐字。 贾琮对此也没有什么意见。 拜师礼毕,贾琮从现在起就是陈伯行的关门弟子了,他也是陈伯行第一个弟子。 看着沉稳的贾琮,陈伯行心里还是很满意的,他有很大的把握,把一个“曹孟德”变成“霍景恒”,毕竟,他看得出,贾琮只是城府太深了,实则并没有什么坏心。 而贾琮的城府深,多数还要和他的成长环境有关,在那种环境,贾琮能做到现在这一步,已经极其难得了,所以陈伯行可以理解。 陈伯行指着堂下站立的那个少年对贾琮道:“这是你的师兄,名唤陈远之,痴长你几岁,虽没有你的诗才,文章却很娴熟,你以后要多向他学习,戒骄戒躁,须知学无止境。” “是,师傅。”贾琮对陈伯行行了一礼,又对陈远之行礼道:“见过师兄。” 陈远之是张伯行的长子,也是独子,今年十三岁,剑眉星目,一身白袍,风度翩翩,温声笑道:“从今天起,你我二人就是兄弟了,以后多亲近亲近才是。” 陈伯行和贾政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很正直,不同于贾政的仁善,陈伯行更多的则是刚烈。 再比如喜好诗文,不好女色,贾政有两个姨娘,陈伯行也有两个,还是其妻刘氏担心张家子嗣不旺,主动给他安排的,只是两个姨娘都是一无所出,不像贾政,还有一个庶子。 除陈远之外,陈伯行和其妻刘氏还育有一女,不过今日并未出现。 “是,师兄。”贾琮再次对陈远之行了一礼。 陈远之自幼便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