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八十四章 南鹏上空的鹰(三) (第1/2页)
石莉华换了一套浅蓝色的套装,跟着刘益之下了楼,上了车。车子在道路上转了一圈,转到一栋不大的建筑物前,这栋建筑物隐在绿树之中,屋顶上竖着四个大字,“广夏置业”。 石莉华跟着刘益之进了落地玻璃大门,里面大厅的装修非常有现代感,正中间有个前台,坐着两个女的,看到刘益之两人走了进来,连忙站起,打着招呼:“刘董早!” “早,小蒋,小李。” 刘益之带着石莉华走进了办公室,一路上遇到的人都面带笑容地打着招呼:“刘董早。” 石莉华跟在后面,心里很忐忑,这种办公环境,她以前只在影视里见过,想不到居然在现实中可以亲身体会。而且都叫刘益之刘董,什么职位?老板还是高级管理人员? 刘益之直接把石莉华带到靠里的一间办公室里。 “这是人力资源部经理沈悦云的办公室。”刘益之轻声跟石莉华介绍,然后敲了敲门,得到了回应就推门进去了。“沈经理,你在呢?” “刘董,”沈悦云闻声抬起头,惊喜地站了起来。 她是刘益之从网上招聘来的,以前在三六集团做HR主管,因为生小孩休了半年假,回来后不仅位置没了,还被排挤去了后勤部门,一气之下就辞职了。再找工作时遇到了刘益之,交谈了两次就聘请她为广厦置业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公司大半的人基本上都是她通过各种途径找来的。 “沈经理,这位是石莉华,是我老家的一位亲戚,派到你手下,跟你学学处理公司行政事务,就是后勤、职工福利这一块。石莉华,这位是沈悦云沈经理,我们公司的元老,资深人力资源经理,是有大本事的人,你可要好好向她学习。” 沈悦云是大公司人事历练出来的老HR,听完刘益之的话,心里马上把石莉华的地位定为最高级别。虽然公司日常由总经理黄栋梁在管,但据她的了解,这位长期不在公司的刘董不仅是公司大股东,在公司战略决策上更有着一言九鼎的权威。他这样直白地安排一个人的具体工作,还是第一次。这个石莉华不简单。 沈悦云借着跟石莉华打招呼的机会,上下打量了对方一遍。长得很清秀的一个女孩,除了年轻,没有太多的优势,公司年轻女职员里有不少都长得比她漂亮,或许真的是刘董的亲戚吧。 “沈经理,人我就交给你了。” “刘董,请放心,我一定好好带她。”沈悦云马上做出了保证。 “石小姐,我们人力资源部目前有五个人。我给你介绍下,这位是张小丽,人事主管,这位是黄馨,她的助手,她俩负责招聘、培训。这位是余大康,薪酬主管,这位是李美静,他的助手,他们两人负责工资福利、绩效考核和社保。这位是马永兰,是后勤主管,以后你的工作就是暂时协助她。” “这位是石莉华,我们部门的新同事。” 大家都很客气地站了起来,跟石莉华打着招呼。能让沈悦云亲自带来介绍的同事,不多。 “好了,你们继续工作。石小姐,我带你去财务部和总经办打个招呼,以后你最多机会跟这两个部门打交道。” “好的,谢谢沈经理。” “我们不用这么客套,我叫你小石,你叫我沈姐就好了。” “好的沈姐。” 就在沈悦云带着石莉华熟悉工作环境时,刘益之和黄栋梁坐在总经理办公室里在交谈。 “老刘,孙海山孙总什么时候到任啊?” “怎么了五哥?这总经理的位子坐得不shuangma?” “扑街啊,这位子不是一般人坐的,我还是老老实实当我的董事,安心等着分钱就好了。”黄栋梁摇着头说道。 “孙海山是华中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的副教授,停薪留职有繁琐的手续要办,还得等一周多时间。” 刘益之对广厦置业本来就不怎么上心,只是碍着黄栋梁、黄惠民等几人的情面,投钱帮衬一把。可是黄栋梁做了几个月总经理,实在扛不住了,找刘益之诉苦,再不想办法,这公司早晚得完蛋。 刘益之当然不愿意自己几千万的投资打了水漂,跟几位股东开会讨论后,拍板决定,请专业职业经理人来,把广厦公司正规化发展。 找了一圈,人力资源、工程预算、市场营销等专业职业经理人都陆续找到了,可房地产的专业人士却没有找到,刘益之需要的是一位掌舵人。到处托人去问,也有不少朋友推荐了人选,都不中意。后来李百龄的第三子,四江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李百龄基金会理事长李孝国介绍了他的学生,华中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孙海山。 刘益之到星宝市跟孙海山做了一次深入地交流,他记忆中不少关于房地产的观点跟孙海山的不谋而合。住宅房地产走学区路线,商业房地产走综合体路线。 刘益之在孙海山交谈时,提出了一些观念。大部分房地产公司都知道位置的重要性,位置好的地皮资源,竞争激烈,广厦置业这样的新丁肯定干不过别人,只能投标一些位置稍差的地皮。那怎么办?发挥某些优势,配合政府工作,主动出地出钱,帮忙修建学校,尤其是某些“名校”的分校。 商业房地产走综合体,主要布局在三线和二线城市,不去竞争激烈的一线和次一线城市凑热闹。去位置稍偏,但交通便利的地方拿一大块,修建包括购物中心、电影院、游乐场等在内的商业中心。 一般做法是跟各大品牌的消费品、奢侈品以及当地主流的超市保持合作,先立项招商再融资动工。根据项目招商情况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跟总建筑商签定总包合同,在保证质量的情况节省成本。所有的产业只租不售,便于物业集中管理。 商业中心修好后,再在附近修建配套的住宅小区。 刘益之的这些想法都是抄别人的,但是在孙海山眼里就大不同了,觉得这是一个有想法,有远见的房地产老板。而孙海山则在刘益之的这些想法基础上,做出了进一步分析,而且分析得非常透彻,更提出了一系列可实际cao作的意见。 谈到后面,两人颇有相见恨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