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一十四章 双王兵事,大战似起 (第2/2页)
时刻准备上位的中级将领却觉得他们都是冢中枯骨,时日无多。 不能说他们想的都对,也不能说他们考虑的全错,只能说屁股决定脑袋,每个人站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观点也不同。 总之,也是因为很多总兵们抱着这样的心理,所以非常适合皇子们拉拢。 一个想上位,一个想要兵权,双方一拍即合,很容易就搅和到了一起。 ………… 不提庆州和冀州,单说圣京所在的雍州六府,南陵府和北陵府靠近边境,二府府军和边军牵扯太深,不好拉拢。 而其他四府,广清、曲梁二府府军皆投奔景王,平阳府总兵不愿掺和夺嫡之事,所以,整个雍州境内,端王可以拉拢的只有洪光丙率领的同安府军。 即使同安离京城极近,位置敏感,端王也得咬牙忍住,没办法,如果他不拉拢同安府,导致景王乘虚而入,那么整个雍州他手上无任何兵马在手。 一旦景王来个武力夺嫡,他岂不是只能束手就擒,所以,困难顾虑再多,端王也得拿下同安府军。 好在,同安府尹是端王的人,在何季的配合下,洪光丙心里的天平慢慢倒向了端王。 虽然期间景王一直捣乱,导致过程有些艰难,甚至英国公府曹老六入场,洪光丙还差点把兵权给丢了,但终究靠着颜魁的连战连胜,洪光丙保住了剿匪大军主将之位,同时也保住了对同安府军的兵权控制。 端王手上也算初步有了在雍州和景王抗衡的底气。 …………… 当然,端王如今的底气还太少,面对景王还是很稚嫩的。 先不说景王有个手握数万大军的镇南将军、国公舅舅,单是雍州二府的府军,就能提供两万府兵让他差遣,再加上端王打听到景王在庆州和冀州都有布局,这又是一股加起来起码不低于万人的兵力。 如此一来,景王手上的兵力几乎是端王的数倍之多,真要是两家打起来,端王焉有生机。 所以,近段时间,端王党越发的重视拉拢培养自己的武将兵力,只可惜,端王起步太晚,加上端王内文官太多,天生不受武将亲近, 所以,饶是端王不断努力,取得的成果也寥寥无几,除了同安府军,只有一个冀州的总兵对端王表露了亲近之意,目前双方还在接触,能不能拿下这支府军,还是两说。 “唉………” 一想起现在的窘境,端王就忍不住长吁短叹。 温老尚书看着面露愁色的端王,心里有些愧疚,说实话,如今端王党目前面临这样的窘境,有一部分是因为他缘故。 自古文武不相合,温衡作为端王的老师,给端王拉来了一大批文官,文官一多,自然也带来了不少崇文抑武的风气,武将又不是贱骨头,看到端王党内是这个氛围,自然不愿意来此受气。 而温衡作为正统文官,对此现象,也是有意或无意的忽略了,直到面临今日恶果,温老尚书不由心生后悔。 但后悔也晚了,端王重文轻武的形象已经传出去了,甚至成为了外界不少人心中对端王的印象。 这种印象一旦坐实,端王他们再想纠正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 咚咚咚 一老一少、一师一生、一君一臣正在书房沉默着,门外突然被人从外面敲响。 “王爷,要不要掌灯?” 端王二人这才惊醒,原来,天已经黑了。 内侍进来,给书房点好烛火,方又静静退去,端王双手覆面,轻轻揉了揉脸,然后看向自己的老师,语气坚定道。 “此番北周来犯,本王要亲赴战场前线,谋求武功。” 年前,北晋朝廷刚刚得到龙骁校隐藏在西周的细作传来的重要情报,今年初夏左右,北周要引大军来犯。 朝廷接到这个消息后,几经辨证,终于确认了这个情报的真实性,于是,朝廷现在上上下下都在准备迎接北周犯境之事,大将军蔡华,刚刚被历阳帝派到南陵府,整肃边军,准备迎战。 按理说,两国大战,像端王这样的嫡亲皇子,是不用参加到这样的大战之中的,即便去了,一般都是代皇帝慰问众将大军,像端王这样亲赴前线参战的屈指可数,起码在北晋一朝,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没出现过。 除了太祖爷,剩下的太宗康华帝、当今历阳帝,都没有到前线作战过。 端王如此也是被逼急了,一心要洗刷自己重文轻武的形象,同时,也是想着积累些军功,为将来夺嫡造势。 如果端王在此战中立下什么功劳,不需多大,却也足够让武将们看到他的勇气和决心,从而对端王产生好感。 人心所向之处,自然就是真龙天子………… 温老尚书大致能猜到端王的想法,有心想劝,可又不知从何说起,沉默片刻,只道了一句。 “战场凶险,刀剑无眼,王爷千万要三思后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