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为谁驱虎邪 (第2/2页)
在刚刚见面时,韦济就如此表态,杨国忠是断然不肯相信的。而此时这些话从韦济的口中说出来,他已经觉得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杨国忠愈发觉得解恨,心中暗暗得意着,秦晋啊秦晋,想不到吧,你花了十数万贯钱,给韦济买了个京兆尹,却不料是错把狼当成了狗。 “好,若能促成此事,杨某便让你在京兆尹任上,风光得意,顺风顺水!” 韦济起身谦卑的躬身施礼。 “全凭杨相公栽培!” 回到府中,韦济一刻不停的挥毫泼墨,短短一刻钟时间书就一封密信,然后急令家奴送往神武军于长安城设置的秘密接头地点。 秦晋收到这封信,已经是次日午后。他实在没想到,韦济此人的动作如此之快,而且在履任京兆尹不到旬日功夫居然就促成了郑白渠的疏浚。 正巧杜甫来与秦晋商议政令的修改事宜,却见秦晋手持书信在独自大笑,大感好奇之下就问道:“使君何事开怀大笑?” “子美兄来的正好,看看,韦济的效率奇快,河渠使就要走马上任了!” 此前,秦晋曾和杜甫谈及疏浚郑白渠的事,那时杜甫还觉得这种想法是无异于天方夜谭,如今大战在即,天子与宰相们怎么可能同意这种耗费民力的工程呢? 但在看了秦晋递过来的密信以后,杜甫的脸上则只剩下了不可思议与难以置信。 “韦济,韦济这是使得驱虎吞狼之策啊!” 秦晋点了点头。 “韦济其人有些才智,远超秦某预想啊!” 杜甫却一连声的解释着他的驱虎吞狼只说。
“难道使君就没想过,这是在为杨国忠驱虎吞狼吗?” 闻言之后,秦晋一愣,又哈哈笑道:“那又如何?结果为我所愿,还有甚可担忧?” “山东逃民何止十数万?一旦他们得知了有使君这位大善人,隐匿于各处的逃民必然会纷纷出来,到冯翊,到同州,向使君讨吃讨喝,到那时,使君管还是不管?” 秦晋想也不想就答道:“管,为何不管?这些人口杨国忠当他们是敝履,唯恐丢之不及,秦某却当他们是无价之宝啊!” 诚然,民心可贵,百姓为重,这些道理他们从太宗年开始已经说了一百多年,但杜甫却还明白,以冯翊郡的府库是绝难养活这么多逃民的。 “疏浚郑白渠有十万人就足够了,如果逃民数以倍计的出现,使君就没想过后果吗?” 后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冯翊郡耗尽了粮食,逃民不满而生乱。届时,神武军别说平定皇甫恪,恐怕自己身上的一身虱子都难以摆平了。 “子美兄所虑极是!” 杜甫又急又气。秦使君到现在都是一副无可无不可的模样,仿佛自己刚才所说的事于他们远在天边,可实际上都已经是迫在眉睫了。 “使君,使君既然同意下吏的判断,又因何不立做决断呢?” 秦晋只笑着回应道:“秦某决断早下,子美兄尽可放心,冯翊乱不了!” 杜甫还想规劝,却忽有卫士报信,有潼关的信使到了。 从潼关来的人,除了与契苾贺有关,还能是谁?秦晋大喜之下也顾不得和杜甫说话,便急令卫士将潼关信使带来正堂。 契苾贺派来的信使是新安老人,而且秦晋也认得此人,当年清理团结兵时,此人就是那三百多人的其中之一。时至今日,他仍旧能够清楚准确的叫出每一个人的名字。 “赵十一如何是你?快过来,契苾贺都让你捎了什么信……” 眼见如此,杜甫就知道这种场合已经不适宜再进行刚刚的话题,他又觉得自己继续留在正堂似乎也不合适,于是便躬身告退。秦晋则冲着他笑道:“子美兄不必忧虑,逃民的事早在我预料中,不会失控的!” 有这番郑重其事的交代,杜甫总算安心下来。至少他了解秦晋,这个人虽然行事往往出人意表,但却绝对不会放空话。 秦晋令仆役端来的茶汤,以及适龄的瓜果,让那个叫赵十一的信使解暑。 赵十一也不客气,吃了几个果子之后,这才长长喘了一大口气。 “还是使君这里舒坦,契苾校尉和俺们在潼关苦着呢,别说吃口时令瓜果,就是饭食也不管饱呢!” 秦晋知道赵十一所言不虚,哥舒翰在潼关的战兵至少有二十万,民夫杂役可能比二十万还要多,粮食捉襟见肘一点都不稀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