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建藩封国 (第2/2页)
上司一般。 是勋确实不想再在幽州待下去了,首先是没有这个必要。 他当日受曹cao之命镇守幽州,一是为了稳固北方,便于曹cao积聚力量,准备南征,二是觊觎辽东公孙氏,三是想要配合扶持鲜卑拓拔部,如今这些目的可以说基本都已经达成了。 一方面,公孙已灭,辽东已定,就连乐浪也归从于大汉朝廷,高句丽内部分裂,自顾不暇。另方面,在曹德代是勋为朔州刺史以后,多年来温水煮青蛙,终于解决了美稷匈奴的问题,曹cao将之与呼厨泉部匈奴等同对待,分而治之,布散各郡;而通过是勋、曹德的扶持,吴质的居中牵线,拓拔部也逐渐强盛起来,隐然已可与轲比能、步度根等相拮抗,有他们作为缓冲,鲜卑南下侵扰汉地的频度和烈度都大有减轻。 所以说,北边已定,而至于南方,估计曹cao数年内将不会再起大征长江流域之心——他得先好好消化了所得的江北土地再说。 是勋一是没有必要再久离中央、坐镇地方了,二是……多少有点儿想老婆孩子们了。但是更重要的一点,是他在奔赴乐浪前不久刚收到了董昭寄来的一封书信,劝其还朝。 作为铁杆儿的曹cao拥趸,董昭等人竭尽全力地把曹cao一步步向至尊之位上拱抬,好方便他们这些鸡犬也随之升天。当然啦,想抬曹cao,必须得找到合适的理由,比方说此前曹cao进位丞相,就是借了平定冀州、大败袁氏的东风。等到这次南征荆襄,虽然损兵折将,终究得到了襄阳和西陵,对外宣称王师乃是大获全胜的。那么既然打了胜仗,还朝后就该颁行赏赐、加官进爵啊,问题是,曹cao几已再无可升之路!
曹cao是丞相,这是一个才刚恢复的古老官职,设置之初就说明了,其位在三公及列侯之上,也就是说,论起身份之尊贵,曹cao仅次于皇帝、太子,以及同姓诸王——臣僚之中,乃为最尊。 要让曹cao再进一步,那就是皇帝了啊,这时候就篡位?终究时机还不成熟。在刘协方面看来,要想赏赐曹cao,除了财物外,那就只有多加食邑了,问题食邑你总不可能无限制地累加上去——人臣最高爵为县侯,要是县侯享有堪比国王的一郡甚至更多食邑,那象话吗? 所以董昭等人就商量着,可以用两种方式来酬赏曹cao。一是虚的,赐曹cao九锡,也就是九种此前唯天子才能使用的礼器和仪仗——这方面阻力挺大,因为曹cao不是第一个吃葡萄的,前面还有个王莽,而王莽在受了九锡之后还干了些啥,终究有目共睹。 第二种方式是实的,那就是——建藩封国。 汉高祖曾经与群臣杀白马盟誓,规定“非刘不王,非功不侯”,所以汉朝的分封制是只面向同姓宗室的,只有刘氏才能建国称号,或者王国,则等郡,或者侯国,则等县。异姓封侯,都是只有食邑而无采邑,也就是说,你只能享用封地上的产出,却不能掌管封地上的军政事务。当然啦,自从“七国之乱”以后,各国国相也都由中央派任,起到的不仅仅是辅佐和监视诸侯王侯的作用,而直接就等同于郡或县一级的地方长官,王侯全被架空。 董昭等人的意思,朝廷可以新设一种不被架空、享有实际地方管理权的藩国出来,赏赐给曹cao。因为是异姓,自然不好再称为王了,称侯则未免泯然众人矣,故此可循周公之例,封一个公国,拜曹cao为公爵。 这是故意打擦边球。刘邦当日盟誓之意,是不允许出现异姓藩国,而不仅仅是异姓人不能称“王”,董昭他们偏要抠字眼儿、挑漏洞,说称公不称王,那就不违背祖训啦——此举自然会引发朝野的一片嘘声。 所以董昭才希望是勋和曹德这二位曹家的亲族大僚都能摆脱地方事务,返回中央来,帮他站脚助威。加九锡也好,建公国也罢,咱们同时运作二事,要能都成了最好,最不济也起码成就一桩,则曹cao可以向前更迈一步,距离至尊之位也就更近啦。 是勋接到董昭的书信,即召关靖前来商议。关靖说这是好事儿啊,您得帮忙,可有一样,您的身份与董公仁不同,乃曹家姻戚也,太过热心此事,难免为人所讥。所以可以暗中推动,但千万不要亲自出面。 是勋问,那我回不回许都去啊?关靖说当然要回去啦,您返回都中,即便一言不发,只要不明着反对董昭他们的建议,那就算是站脚立威了,必能收拢很多的中间派和观望派。是勋微微点头,然后淡淡地一笑:“水到自然渠成,吾还都所谋者,其后事也。”(未完待续。。)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