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选士之策 (第2/2页)
不象,就表面而言,前者为主体,后者为补充。首先魏国下辖五郡皆设中正官,由本籍的现任官员兼任,负责品评郡内不论世家还是庶族,所有学有所成的士人——县级中正暂不设置,先看看效果再说。然后品评结果并不直接报给选部或者吏部,作为任官的凭据,而是先交予各郡选司备案。 品评人物按照陈群所说,分家世和状(相关德才的评语)品(等级),品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级。 其中列为上品,并且德行较高的,如同传统的察举制一般,直接举为孝廉,仍然是每郡每年两位,公车载往安邑,与任子蒙荫一般仕为郎官,甚至可以直接入中书为吏。其余人等则不限数量,可前往各郡选司报名,分科应试。 此外,中正官因为各种理由并无品评的,及外郡人士,皆可向选司“投刺自荐”,核查得家世清白,并无作jianian犯科事,亦可参与考试。但最终考试结果,正常应试者可因其备案之品得到加分,自荐者则无此等优待,且自荐者的录取数量不得超过正常应试者的五分之一。 考试通过的,便称为“茂才”,具备了做官的资格,可即将档案移交郡吏司,授予县一级的吏职。也可由郡选司向中央选部推荐,使之参与选部的分科考试,通过者即可由选部授予郡一级或中央各衙署的吏职。 考试分五科,即:明经明法明算治剧(治安捕盗)知兵,应其科目,授予不同类型的职务。当然啦,人要继续往上升,或许会换“专业”,那你就管不着啦。但是规定,非“明经”出身且郡内品评为下品或自荐者,除非君主特命,否则不得担任三台及吏选礼文四部的正副主官。 说起来,这算是勋对世家最大的让步了,等于把国家最核心的机构最清要的职务,全都直接向世家敞开大门,却只给庶族留了一道小缝隙——就跟明朝惯例非进士不得担任辅臣一般。变通之法就是:规矩是君主定的,所以君主有权破坏,可以直接插手这一类型的人事任免。
当然啦,这一规定只适用于今后,曹cao的原从班底不在此列——不是说荀攸是勋陈群等人就必须在三台四部一直干下去,除非君主特旨简拔,或者等新一代通过科举考试的士人成长起来,才有机会让位的。曹cao直接把这权就给抓过去了,说现任重要官员,我亲自品评,给个等级好了,还顺手一指:“公达宏辅孝先皆可列二品也。” 除非圣人复生,否则没人有一品的资格——或许荀文若仍在职的话,曹cao会考虑列他为唯一的一品吧。 这种品评并非终身制,三年一定。科举考试也是三年一考,估算宣布政策中正品评的时间,第一次考试就定在了本年秋后。是勋建议,科举考试这是个新生事物,恐怕各郡未必具备切实理解和执行的能力,首次考试咱们直接跳过郡试,就由中央来举办吧,算是给日后定一个基调,给各郡做一个模本。曹cao说好,即命是勋主持此事,吏部尚书陈群选部尚书任嘏文部尚书荀悦门下监刘放参与筹划。 就总体而言,这套制度还是对世家有利的,并且主要因为只施行于魏国五郡,才允许外郡人士投刺自荐,这算是个临时性的举措。世家代表们都说,等到中正制上了轨道,乃可施之于全天下也,到时候就不必再搞什么自荐啦,等于朝廷通过中正官,把全天下的读书人全都管理了起来。 而至于施之于全天下是不是等同施之于全汉朝,众人皆“呵呵”一笑,心照不宣。 这回开会,曹cao不是光带着是勋来的,身旁还跟着两名机要秘书——陈琳和苏林,众人一边讨论,这二位就跟中书的小吏一起把条目开列出来,还没开饭呢,诏书草稿便已拟就。曹cao说我拿回去再由秘书监润色,然后下给中书御史,核发各郡。 等饭吃完——其实荀攸等人也就吃了个半饱,谁叫曹cao吃得太快呢?主公都放下筷子了,谁还敢继续往嘴里扒饭啊——曹cao说咱们得进入下一个议题了:“吴可伐否?” 众人乃皆曰可伐,只有是勋故意唱反调:“恐未可轻伐也。” 曹cao伸手一指:你丫又来了。有话就直说,别再兜圈子啦!(未完待续)R640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