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零一章 吾党与有罪焉  (第1/1页)
    《大明论坛》被轻轻放下,旋即又被人拿起读看,几个贡士各有所思,一时无语。    李三才朝野闻名,被缉捕押入诏狱,这等大事也登载于报,并附有李三才的简历,以及众臣为其申辩的奏疏。    “性不能持廉,贪应该是确定的。”文震孟皱着眉头说道:“但以缇骑缉捕,未为妥当。”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在等待殿试的多半个月的时间里,在京城的贡士们也通过什么诗会、聚会、野游等渐渐熟识,志气机投的便更加频繁地聚在一起。    这个茶楼便是其中一个聚会场所,文震孟,福建黄道周,江西傅冠,夷陵文安之,河南刘理顺,慈溪冯元飙,卢象升等,经常在此谈诗论词,议论国家大事。    自然,《大明论坛》便成了贡士们获知消息的主要渠道,每期一出,必聚之分析谈论。    对于文震孟的看法,黄道周并不赞同,开口说道:“贪就是贪,有罪则捕,又遑论刑部和缇骑?”    刘理顺在睢州曾师事袁可立,既有袁可立的刚直,会试考中后又受到袁可立的教诲,对于党争甚是厌恶,看问题的角度又不一样。    “众多官员为其申辩,亦乃奇观耳!”带着几分嘲讽,刘理顺说道:“案情未明,结果未出,真不知他们是如何想的?”    文安之眨着眼睛说道:“刘兄以为这是党庇曲护?在下也觉得奇怪。”    文震孟说道:“听说罪名乃是‘大jianian似忠’和‘贪伪险横’,此乃老调重弹,所以才会有众多官员为其申辩吧!”    “当年便因引李三才入阁,而引起党争。”刘理顺说道:“何况,虽是老调重弹,可当时也未查察,未加确定。”    “难道缉捕李三才入狱,又是党争?”文震孟也有些不太确定了,皱起了眉头。    傅冠看着报纸,耳朵听着众人议论,突然呵呵笑了两声,引起了众人的注意。    “你们看到这篇文章了吗?”傅冠指点着说道:“此报非满篇皆是李三才,还有蕺山先生的《与周年友书》呢!在下给你们念上一念啊!”    蕺山先生,便是刘宗周,是明代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也是宋明理学(心学)的大家。    他开创的蕺山学派,在中国思想史特别是儒学史上影响巨大。清初大儒黄宗羲、陈确、张履祥等都是这一学派的传人。    此时,刘宗周家居三年后,于天启继位后被起用,官职为礼部主事,以“慎独”为宗旨,学术思想已成熟,声名远扬。    虽然因为赞赏顾宪之的思想,刘宗周被视为东林党人,但他对党同伐异之风行,人心日下、士风日险,极为痛切。    “今天下事日大坏,莫论在中在外,皆急需匡救,以缓须臾之决裂……吾党与有罪焉,不可尽诿于jianian党……”    “吾辈出处语默之间,亦多可议。往往从身名起见,不能真心为国家……”    “……只顾自家博取好名,不以国家为念,若天下一旦土崩瓦解,将死无葬身之地也。所云吾党之罪,在宋人之上,不为虚也!”    傅冠朗朗读完,环视同年,笑道:“此时刊载,极有深意啊!化偏党而归于荡平,不以门户分邪正。蕺山先生此论,亦是老调重弹乎?”    “化偏党而归于荡平,不以门户分邪正”,是刘宗周四年前所上的《修正学以淑人心以培养国家元气疏》中的话,言犹在耳,却还是党争不断。    而刘宗周三年后的自省,则更加言辞激烈,“吾党与有罪焉”,“吾党之罪,在宋人之上”,可谓深刻以极。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黄道周抚掌笑道:“据传《大明论坛》乃圣上派人编撰,若如此,即可见圣意如何了。”    刘理顺嘿然笑道:“党争之祸,其罪昭然。党内亦有此深刻反省,不如其党人又作何想?”    文震孟沉思不语,与他一样陷入思索的,不乏其人。    ……………    此时的刘宗周府宅,蕺山先生把报纸放在桌案,苦笑摇头不止。    李三才案已经是满城风雨,为其申辩的官员连篇上疏,可他的文章一刊载,等于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你个二五仔,大家正齐心协力捞人呢,你来个“吾党之罪,在宋人之上”,分明是搞分裂,窝里斗嘛!    可以想见,同僚官员们会以什么样的眼神看他,会以什么样的态度对他。    圣上啊,您对党争深恶痛绝,又何苦把微臣推到前面?    刘宗周只腹诽了一句,便恨不得扇自己两嘴巴。一个孔孟之徒,岂敢怨恨君父?    思之再三,刘宗周提笔铺纸,准备辞职回家。    说起来,刘宗周是不喜官场的,他更愿意治书讲学,几次起复也颇为勉强。    “……不佞少而读书,即耻为凡夫。既通籍,每抱耿耿,思一报君父,毕致身之义。吾侪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万物一体,亦会为此曹著忙……昔韩退之中废,作《进学解》以自励,遂成名儒,其吾侪今日之谓乎!”    刘宗周突然停笔,自失地一笑。想到解官后能潜心学问、摆落世事的纠纷,完成他的《人谱》,竟是心情轻松。写的这什么玩艺儿,不象求去奏疏啊!    重新换纸,刘宗周思索半晌,提笔开写,“礼部主事臣刘宗周谨奏:世道之衰也,士大夫不知礼义为何物,往往知进而不知退。及其变也……伏惟陛下恩准。”    ………………    乾清宫大殿内,朱由校正在召见徐光启等人。    铲屎官张裕儿抱着猫咪站在殿边,不时偷眼瞅那几个碧眼黄须的怪人,听他们说有些怪异的北京官话。低头看看白娘娘,倒觉得有点相象呢!    贵捞?龟劳?鬼佬?!嗯,皇爷就是笑着这么发音的,鬼老!    张裕儿嘴唇翕动,无声地重复纠正着发音。等到自觉已经掌握,丫头又心中纳闷:为啥叫鬼老,不叫老鬼嘞?    少年皇帝不知道殿旁臭丫头在想什么,只是满足她的好奇,才让她留在那儿看老外的。    他的脸上带着和熙的笑容,手中摆弄着望远镜,不时颌首,正与“鬼佬”们相谈甚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