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征伐录:壬辰风云_剑指汉城-1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剑指汉城-14 (第2/2页)

舞,时常可以见到其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兴冲冲地讨论着:还记得去年倭军登陆釜山后,仅用了十九日便一路摧枯拉朽地攻破汉城、四十四日内就兵不血刃地夺取开城,如此比较起来,明军闪电般的推进速度,似乎也毫不逊色天朝的大军果然是战无不胜,无坚不摧看来,这场战争很快就可以结束了

    三日后,李如松率领大军,也赶到了开城。

    早已得到李如柏汇报的李如松一到开城,立刻马不停蹄地派出了大量的信使,携带李如松亲自拟定的檄文,以大明东征提督的名义,召集汉城附近方圆数百里内,所有可以调动的战力:仍在据守的朝鲜官军、义军、僧兵,全部迅速向汉城附近集结。

    这封檄文,大多数明军将士也有在传阅,在其末尾处所写的“众军集结,围猎于汉城”之语,更是让全军的士气更加地高涨。

    不过,将士与百姓们虽然大多信心满满,而唐卫轩却总感觉,自攻克平壤之后,这一路的进展实在是过于顺利了,甚至有些匪夷所思。毕竟,倭军除了小西行长的第一军团损失过半、远在咸镜道的第二军团山高路远且生死未卜外,其他倭军的实力还并未受到致命的削弱。而一路奔驰而来的明军,战线在拉长的同时,补给线也变得越发漫长。

    更让唐卫轩有些担心的是,在李如松来到开城后所召集的军议之上,几个明军高级将领眼中,都似乎闪烁着一丝担忧。。。

    具体是在担忧什么,唐卫轩一时猜不明白,但看起来,事情似乎的确不是那么简单。。。

    就在大明东征大军于开城休整的几日间,之前派出的信使也陆续返回。而带回的消息,也全部符合预期:听闻大明军队已攻取开城、剑指汉城,散落于各地的朝鲜军队,无论是官军、义军还是僧兵,都立刻响应大明东征提督李如松的号召,遣使回信,共约合击汉城,光复朝鲜王京。

    而在回复中,另有一条来自朝鲜义军的消息,让明军众将有些疑惑,根据对方提供的探报,非常肯定地写着:“倭贼已退,王京已空。”

    汉城已空

    李如松将此信交由众将共同商议后,帐中大多数将领还是持谨慎看法,汉城乃是朝鲜的王京,举足轻重,倭军怎会轻易放弃

    而曾亲身经历过倭军弃城而逃的查大受,则对倭军已经撤出汉城的情报深信不疑,即便留有些许兵力,也必定挡不住明军的倾力一击。所以,主张趁势追击,莫要错过此次一举光复三都的良机。

    待绝大多数将领都表态之后,李如松又特别取出了朝鲜方面提供的关于汉城附近的地形图,仔细考虑了一番后,下达了最新的作战命令:

    “查大受”

    “末将在”

    “命你率所部三千铁骑,明日一早开拔,渡过临津江,直趋汉城,为大军探路。”

    “诺”查大受领了这个先锋,且自己就是主将。虽然人数少了些,但是收拾早已溃不成军、望风而逃的倭军,三千精锐铁骑应该也绰绰有余了。因此,纵是一把络腮大胡子,依然难以掩盖脸上的欣喜兴奋之情。

    看了看查大受,李如松又刻意叮嘱道:“若遇小股敌军,击溃便是。倘若遇到大队倭军,务必尽早突围,或原地固守,等待大军救援。”而后,似乎又想到了什么,用剑一指汉城以北的一处地方,补充道:“即便一路顺利,切记,也不可轻易直接进入汉城只需抢占仅靠汉城以北的龙山,就是大功一件。”

    龙山望了望地图上那块标注了龙山字样的位置,其与汉城的距离,几乎就是当初牡丹峰相对于平壤城的距离。查大受立刻明白了李如松的意思,拿下龙山制高点,汉城就已经是掌中之物。而不轻易进入汉城,大概也是怕倭军再刷什么诡计,避免重蹈去年祖承训夜袭平壤的覆辙。

    “大帅放心。汉城里就是摆满了金山银山,外加成百上千的倭国娘们儿拉着我们进城,末将也不会擅自入城”查大受一番话,引得周围笑声一片。

    站在外围的唐卫轩隔着前面多位明军将领,实在看不清地图上的山川河流,透过一丝缝隙,也只能看到一小块地图上不起眼的几个小字。

    对于李如松所提到的临津江、龙山不甚清楚,但却牢牢地记住了自己刚刚看到的那块大致位于开城和汉城之间的地名碧蹄馆。

    ...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