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京城-4 (第1/2页)
京城4 送走了孙侍郎一行后,众将一面组织人手、分发孙侍郎带来的各种美酒鲜rou,犒劳众军,期待着明日入城,大家可以有最好的精神头;另一方面,则由李如松安排了一下入城的前后顺序和队列排布。【】对此,众将也是颇为欣喜,上回平定宁夏归来后,因为要急赴朝鲜前线,虽然途径京城,但除了李如松本人和几个亲随曾入城面圣外,大多数将领也没来得及入城。这次,既然皇上和兵部命令大家率军进城、以宣军威,觐见陛下、以便封赏,大家怎能不欢欣鼓舞在前线出生入死、忙了一年多的时间,也该有这么一天了 不过,唐卫轩倒不是很在意这些,除了回想着史百户临走时的那阵感慨外,再有就是,对之前的几个疑问,还是颇为不解。于是,拉着身边的程本举,先问起了刚才那孙侍郎的事情。 “啊你不知道。。。”程本举起初还有些惊讶,不过,后来又缓过神来,“也是。那是你和老周他们出使倭国议和期间发生的,那时你刚好不在汉城。后来议和的消息一传回来,那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唐卫轩无奈地苦笑了下,更为不解了。 “唉,也怪我。当初一听说议和已成,急着收拾行李回来,忘了和你说了。”程本举略为抱歉地笑了笑,看周围也没有别人,就开始和唐卫轩讲起了当初的这件事:“说来,也是挺复杂的。朝鲜国王的次子光海君,唐兄你知道吧” 唐卫轩对这个光海君倒是有些印象,在往来公文和街谈巷议中也多次接触过这个名字,于是点了点头: “是在北部组织义兵、抵抗倭军的那个众望所归的朝鲜王子吧” “对。就是这个朝鲜王子光海君。唉,说来,这个王子虽然勇气和才干都出类拔萃,但也是个倒霉催的。”程本举撇了撇嘴,继续讲道:“朝鲜国王那时回到汉城后,据说朝鲜臣民就纷纷上书,鉴于战事尚未结束,急需巩固国本。而朝鲜国王的长子临海君已经被倭军俘虏,但次子光海君却在组织义军、夺回咸镜道等各方面表现极其出色,深得朝鲜各界的支持。所以,不少人就要求尽快册封光海君为朝鲜元子也就是所谓的太子、未来的朝鲜国王继承人了。其实,按理说,这也没什么。但是,朝鲜的元子一直是需要大明皇帝允许方可正式册封的,所以,这封请求册封朝鲜国王次子光海君的国书,就快马送到了京城。结果,就捅了个大马蜂窝。。。” 哦唐卫轩原以为是为了为前线输送装备、粮草或者什么事情,但听程本举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本觉得有些更加头晕脑胀,但细细一想,立刻联系到了之前驿站中不绝于耳的那件事情,紧跟着问道: “莫非。。。和三王并封撞到了一起” “唉,正是如此。。。”程本举苦笑着点了点头。“据说,当时朝廷里刚刚为了那三王并封一事争得是头破血流,正要中止此事时,朝鲜国王请求册封其次子为继承人的国书也到了朝廷。那可就立马炸了锅了皇上据说正想拿此事作为立贤不立长的典范,但是还没来得及有所表示,负责此事的礼部已经明确地说,继统大义,长幼定分,不宜僭差,引经据典,坚决不允许册封其次子。当然,唐兄你也懂的,其实朝廷里的那帮人,谁会真正在乎朝鲜国王立的是哪个儿子啊再说了,那长子临海君据说一向风评不佳,又被倭军掳走,威望扫地,能不能活着回来都很难说,这时立次子,按理说合情也合理。但偏偏就赶上了朝廷里的太子之争,若是真允许朝鲜废长立幼,岂不更是给了皇上册立皇三子为太子一个最好的先例吗。。。” 听到这里,唐卫轩只感到一阵头疼,好生失落。弄来弄去,还是要为了谁当大明的太子,争它个无休无止,连千里之外的朝鲜都被波及。而且,朝鲜的情况和大明其实根本就不一样,册封众望所归的光海君合情合理,但对这摆在眼前、如此显而易见的道理都分不清,礼部的这些人啊。。。唉,看来,程本举说得也没错,这个光海君的确是挺倒霉的。 想到这里,但是还没听到关于孙侍郎的事情,就算是礼部不同意,那和兵部侍郎又有什么关系呢于是,唐卫轩继续问道:“那孙侍郎又是怎么回事” “呵呵,自然是争得最厉害的为首几人了。”程本举笑了笑,“听说为了据理力争、抵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