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案追凶_第三回 大漠追魂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回 大漠追魂三 (第2/2页)

进晚宴。裕王的兄弟景王刚好饿了几天,看见一桌子的好菜,忍不住大口大口吃了起来。一边已经好久没有吃正常饭菜,平时靠吃什么“仙丹”为生的嘉靖皇帝看不下去了。在他眼里看来,这些儿子不但没有帝王家孩子的风范,而且在大家面前丢他这个当皇帝的父亲的脸。他当场大骂自己的儿子景王道:“景王,你是朕的儿子,姓朱但是不是一头猪。”意思是你姓朱但不是一头真正的猪,不要这么丢皇家的脸。事后太监们利用这个机会,假传圣旨饿了景王四天四夜,差点没有饿死景王。是景王的贴身太监首领老刘冒着杀头的危险,求见嘉靖皇帝。告诉嘉靖皇帝这些年景王的事情,嘉靖皇帝才知道自己的儿子原来这么苦。景王一个大男人只有一百斤重,不是因为他节食,而是天天吃不饱。景王主要的食物不是由皇宫提供的,皇宫里运来的食物根本不能吃。是景王的几个王妃没日没夜的做针线活,然后托每三天来一次的景王侍读唐大人偷偷拿出去换钱换食物。景王本来有两个孩子,一个胎死腹中,一个生下来不到半岁就死了,就是因为吃不饱饿死的。堂堂的皇帝儿子景王。如今也要被饿死了。嘉靖皇帝不相信,老刘拿出假传的圣旨,嘉靖皇帝二话不说就打死了那个下旨的太监。

    之后嘉靖皇帝依然不相信,瞒着所有人,和大太监吕芳换上便装出了一次皇宫。到了几个儿子家转一转,景王家不也是最惨的,有一户是更惨的。裕王家里稍微好点,是因为裕王的老师是一个相当不怕事的高拱。高拱虽然俸禄不多,但是高拱的家境不错,资助裕王一家人不是什么难事。再说裕王为嘉靖皇帝生了一个嫡孙子,太监们不敢真的往死里整裕王。

    裕王长期以来关在自己的王府,并不认识朝中大臣。他虽然名义上有四个老师和两个侍读,但是时常见面的并不多。徐阶虽然兼任名义上的第一座师,但是来裕王的次数多年来屈指可数。不光光是因为徐阶这个内阁次辅大人真的怎么忙,更是因为徐阶担心他和裕王走得太近引起嘉靖皇帝朱厚骢对他的不满。虽然徐阶是嘉靖皇帝朱厚骢亲自指派给裕王当师傅的,但是在裕王没有正式被册封为太子之前,徐阶不可能把所有的身家全部押在裕王身上。为了避嫌也好了,为了让大家认为徐阶并没有和裕王彻底联盟也好,徐阶都不会经常来裕王这里的。自从裕王世子出生后,徐阶才来过裕王府三次,第一次是恭贺世子出生。第二次是世子周岁的时候,他作为裕王的座师来参加小世子的宴会。第三次是请谭纶出任前线参军,找裕王说话,让裕王转告谭伦一些注意事项。

    其实裕王最亲近的臣子只有两个半,一个是裕王的真正老师高拱。高拱从小教导裕王,裕王几乎是他看着长大的。所以大家都知道一件事情,要是将来裕王登基的话,高拱一定会是一代内阁首辅。第二个裕王的亲信就是谭纶谭子理,他是裕王的侍读,也是裕王私下的好友。高拱是裕王的老师,就像父亲一样,是慈父也是严父,谭纶就是裕王的好兄弟兼替身。至于其他的半个,就是和裕王并不太贴心的张居正了。张居正从小就是一个神童,当然有点孤傲。在裕王副当侍读的时候,虽然和裕王关系不错,但是不屑和谭纶弄一下小花样。谭纶曾经用一串糖葫芦骗取了裕王的信任,张居正把这件事情告诉了高拱。高拱不但批评了裕王,更是当着裕王的面狠狠地打了谭纶。从此谭纶和张居正就算是一对死敌了,经常在一些事情上吵闹,但是两个人的感情还是不错的。不然张居正不会把秦泰介绍给谭纶,要秦泰有事的时候找谭纶帮忙了。之所以张居正不算是整个裕王的亲信,除了张居正的自身原因外,更加是因为张居正是徐阶的弟子。徐阶和裕王不是一条心,所以裕王也不敢真的把张居正完全当做自己人。张居正只能最多算半个裕王的亲信,不过这已经不错了,这为张居正将来在裕王登基后展现他的才能有了足够的资本和机会。

    如今严嵩倒台是必然的了,接下去就是徐阶担任内阁首辅,高拱和徐阶夺权的时代了。张居正和谭纶的最后一点交情也没有了,双方之间的斗争成为了必然。张居正是徐阶的得意弟子,谭纶是高拱亲手教导出来的“头马”,两个老的出于身份地位等缘故,不好亲自动手掐架,当然会用他们的亲信出马。张居正和谭纶这对冤家,当然会被他们的老师拿出来利用了。据老酒鬼师爷分析,无论是张居正还是谭纶,都看中了秦泰。他们正在最后考研秦泰,看看他们看中的秦泰够不够资格。秦泰的办事能力他们都知道,他们想利用的就是秦泰的声望和民间的支持力度。

    但是秦泰的毛病不少,首先上层都不喜欢他,就连嘉靖皇帝提起他也很感冒。第二,就是秦泰的态度,他不会参与政治斗争,更不会旗帜鲜明的加入某一个政党。第三,秦泰的臭脾气,什么人都敢得罪,任何人的面子都不给。就像疯狗一样,咬住某一件事情或者某一个人后,绝对不会轻易松口。所以他们希望利用这件叛乱最后一次试验秦泰。要是秦泰真的过关的话,他们将会不惜一切代价拉拢秦泰。要是秦泰过不了关的话,不好看这秦泰,只好任由秦泰自生自灭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