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第2/2页)
武顺一听是李小九陛下的旨意,立刻露出一脸笑容来,妾身遵旨…… 次日一早,被临时任命为灾害事故待查小队长的薛仁贵同学跑到太zigong复命来了。 启禀圣人,昨夜大水冲毁了行宫宫室二十多间,人员损伤…… 经过调查,这山洪暴发,行宫的侍卫宫人内侍死伤了大半,山下??村的房屋几乎全部被大水冲毁了,村民死伤无数,总计死伤近三千人。 随驾的大臣中有十数人不幸殒命,其他的人或多或少也受了不同程度的轻伤。倒是几位年长的相公因为正好被长孙相公叫去吃茶了,大水来的时候正好逃出一劫。 李小九陛下听到这里,脸上的神情有些微妙:你是说,大水爆发之前,长孙相公正好在召人议事? 薛仁贵抬头看了李小九陛下一眼,赶紧答道:是……末将听一位侍郎说起,原本长孙相公还请了李相公(指李绩),结果昨晚李相公并没有赴会,大水来的时候,李相公正准备求见圣人呢…… 哦?李治闻言,忍不住起身在榻上来回踱步。 几位相公没事就好……李治沉吟了半晌,然后对在一旁侍候的王内侍道:王翁,待会儿你去长孙相公和李相公那里一趟,把贵重的药材送些过去,好生抚慰一番…… 王内侍忙躬身应了,立刻退下去办事去了。 李治看着王内侍离开大殿,然后对着几个随侍的宫人做了一个退下的手势。 那些宫人无声地行了一礼,然后快步退出大殿,并关上宫门。
眼见殿上只剩李小九陛下和薛仁贵君臣二人了。 李治又坐回上首的榻上,对还跪在大殿中央的薛仁贵道:爱卿,你坐到朕下边来,朕有话问你。 谨遵命。薛仁贵忙谢了恩,小心翼翼地坐在李小九陛下下手的坐榻上。 不知爱卿与汾阴薛氏有何关碍?汾阴薛氏是朝中有名的官宦世家,祖上是历事三朝的大文豪薛道衡,其子孙多是颇有文采的名士,尤其如今的弘文馆薛元超,年纪轻轻就颇有宰相之才,是李治暗中看好的人。 当初李二陛下就曾经有意将李明达许给薛家。 李治乍听薛仁贵的名讳,首先就想到汾阴薛氏,不过薛氏素来出文人名士,倒是很少有从军的。 而吴诩昨晚那句‘白衣破高丽’‘三箭定天山’更是引起了李小九的注意。 他一直都知道吴诩总会有些奇怪的言论冒出来,虽然听起来很不可思议,却都有据可循。 李二陛下晚年三征高句丽失败,这让强盛的大唐蒙受了巨大的耻辱,而李小九从继位开始就一直被拿来跟先帝的文治武功作比较,一直被人看做是柔弱之辈。 李治一直想要摆脱这种状态,所以他总会下意识更关注朝中的青年官员。 这次万年宫大水,更让李治更清晰地看到了他帝位的隐患…… 这个帝国虽说是他李氏的帝国,可如果有一天他没了,帝国却并不会受到多大的影响,很快就会有新的圣人取代他的位子。他的去留居然跟这个帝国完全没有关系,这叫他情何以堪?! 那些朝臣们在意的只是龙椅上的圣人,而并不在意这个圣人是不是他李治! 他必须尽快建立起自己的班底,而不是总事事都让舅舅决定。 舅舅的年纪已经不小了,现在的政事堂班子大概也用不了多久了…… 眼前这个年纪比他大不了多少的青年正是他可以争取的对象之一。 如果他是汾阴薛氏的人,倒也不错。 不料,薛仁贵却赧然道:末将出身寒微,只是绛州一介平民,怎敢与汾阴薛氏相提并论…… 李治听说薛仁贵出身寒门,就更感兴趣了,爱卿何必自谦,当年马相公(指马周)也是白衣入京,还不是深受先帝信任,造就了一段君臣相得的佳话么? 朕相信爱卿也能建立不逊于马相公的功绩! 李治忍不住起身走到薛仁贵面前,认真道:爱卿愿意为朕开疆拓土么? 薛仁贵闻言,非常激动地离席跪地高声道:末将愿意!末将一直梦想为大唐开疆辟土,远扬国威! 李治忙把薛仁贵扶起来,笑道:朕希望爱卿能记住今天的话…… 薛仁贵的个头可比李小九陛下高了近一个头,李治本想拍拍他的肩膀的,结果发现他要做这个动作的话就必须踮起脚尖== 感觉略丢脸。 昨晚吴诩只是多看了薛仁贵几眼,李小九陛下就已经非常吃味了,现在猛然发现这个小子比他高还比他帅,李小九陛下就有些hold不住…… 作者有话要说:李小九陛下,乃需要大度一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