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逆行_第九十七章:山河洗脉(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七章:山河洗脉(二) (第2/2页)

时便要身死。怎么还能以心煦火、以肾养水,烧炼内胆、重铸真元这个过程可不是一蹴而就的。

    宋翊性格比较谨慎,要将壁上全部内容弄明白才能做决断。于是,他秉着烛火又将下一处文字照亮,入目先是五个大字,山河洗脉决。

    这篇“山河洗脉决”分为两部,第一部叫做“山河归源”。可能因为涉及运功练气,吕祖怕修炼者理解有所偏差,因此行文之间较之前的文字直白浅显。

    上书:“尾闾xue乃为天人合发之机,子母分胎之路。导引真气由此xue而出,泄尽真元,突破人之生死关隘,回归本真。犹如人在母胎之中,方可重聚天地元阳之气凝成真元。

    然,人未生,真元不聚。元阳之气游走体内,便可借此契机导引元阳之气归于心神,与肾水交媾烧炼内丹。

    尾闾乃阴阳交汇之处,水火发端之所,虛危也,如若受创周天受阻、丹田气机不生,未曾有从此出泄出真元者。

    此处山水与人同,吊钟洞乃九峰正中犹如泥丸之顶,百汇xue所在,下连尾闾。修炼者可以自身之尾闾与此处“百汇”相对,将身溶于山河冲渠之中,真元自泄。”

    照上面的意思,要从尾闾处泄出真元才能回归人未生之时的原始状态,才能重新荟聚天地元阳之气,而使用本应重新凝聚真元的气息去供给心火烧炼内丹。

    尾闾xue之处又虚又危,若受损伤便会阻断任督二脉之间的联系,真元便不会生发出真气,这大概也是人身的一种自我保护。

    因此,从未能有人自尾闾处泄出真元。但九峰山地理特殊与人体经脉一样,而这吊钟洞正是九座山峰的正中,就像人的头部中间的百会xue一样,与尾闾xue一头一尾照相呼应。

    因此,可以将自身的尾闾xue与九峰山的百会xue对上,这样就融入到了此地山河之中。此地的大冲沟就是督脉,自然会将人身的真元带到这山河之中去汇进它的真元中。

    宋翊心中感叹,吕祖之奇思妙想实在匪夷所思。但仍有最后一个问题,自己的真元一但泄尽,连呼吸都不能够,天地原阳如何能进入体内,又如何能够继续令肾脏产生肾水。

    宋翊又一想:“吕洞宾乃是一代宗师,岂能看不到其中如此大一个疏漏,下文必定会有详解。于是立刻去读下一篇文章,也就是“山河洗脉诀”的第二部分,没想到其内容更是让人惊愕,开文题目便是“胎息之法”。

    “人皆言,真元耗尽即刻便死。因人口鼻呼吸之气,皆尤气海真元带动游走全身,可保人立于天地之间而不死。

    然,于母胎之中,目不能视,口鼻不能呼吸,却能得天地纯阳之气凝聚真元。口鼻喘息之气皆为后天阴气,杂而不纯,先天之气元阳而淳厚,何故?

    皆因有先天胎息之法,然出生既忘弃。我等后辈修炼之人,皆深究呼吸吐纳之法,剥阴存阳之功,此乃舍本逐末者也。然上古修炼之人追寻本真,研习胎息之法,此乃返璞归真者也。”

    宋翊涉事较浅,对于胎息之法从未听闻。但按文字中所写,这胎中呼吸之法乃是婴儿在母亲腹中,不依靠口鼻的呼吸方法。并且,可以直接获得天地之间的纯阳之气凝聚真元。

    后世修炼者很少有人去练习胎息之法,但上古修炼之人却一直孜孜不倦的追求。

    按照吕祖的说法,这胎息之法确实有些道理,但不知道这种神奇的功夫是否能够实现。

    宋翊怀着极度的苛求,继续向下看去。却觉得右手一阵灼热,不自觉间一甩手臂,将手中蜡烛头扔在地上,四周复又陷入一片黑暗之中。

    宋翊不禁“嘿”笑一声,这才想起自己进到石室之中时间已久,那半截蜡烛已经烧得干净。自己聚精会神研读壁画文字时心无旁骛倒是不知不觉,此时闲下心来又感觉腹中已是饥饿难耐。

    若要重塑真元绝非一时之功,先要做好各种准备。于是,宋翊带了银钱下山,购置应用物品。

    出洞之前,宋翊不忘将洞口青石恢复原状。这石头有数千斤沉重,宋翊开启轮xue,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堪堪用石头堵住洞口,却也无法恢复原貌。也不知,吕祖当初用何等手段寻来的这块巨石。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