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二十六章 度牒【第五更!求订阅!求月票!】 (第2/2页)
情愿给的。 而他们基本上都不怎么花钱,这些银子一般都换成金子,拿来给菩萨神仙塑造金身。 实在是太浪费了! 以前景和帝不觉得,现在他缺钱的时候,就觉得这样做实在是浪费。 与其做这些,不如拿给那些嗷嗷待哺的灾民们买点大米麦粉吃。 要不……试一试? 这个想法出现在了皇帝的脑海中,不过他最终没有说出来。 事关信仰的问题,还牵涉到了这么多寺庙道观,可不是那么简单便能决定的。 他需要和丞相们、六部大员们讨论了再说。 “嗯,铭淇你这些主意虽然不一定用得着,但也看得出你是用了心的。”思绪之中,景和帝说道:“你先回去吧,我还要再琢磨琢磨。” “您也别觉得这些大家都会反对,我觉得赞成的人一定更多。”柳铭淇怂恿道,“不信您把礼部尚书李大人叫来,他一定举双手赞成这个做法。” 景和帝笑了笑。 这不是废话吗? 六部之中,礼部是最为清贵的,实际上也是一个清水衙门,基本上没有什么油水。 就连刑部都可以在牢狱方面赚点,工部可以在各种修建修缮工程上面捞点,但礼部负责的许多事情,都不赚钱。 即便是有一些赚钱的行当,比如举行大型的活动、祭祀、宴劳等等,太常寺和光禄寺还得跟他们分一杯羹。 经营一些产业,获得一些经费来招待外宾,国外使者等等,又有鸿胪寺来插一脚。 说起来礼部都是一脸的辛酸泪。 如果这一次让礼部的礼部祠祭清吏司掌握了高价发放度牒的权力,而且是一千两一份,那在礼部来说,就是一块大肥rou。 不! 那是一头大肥羊!! 礼部尚书李言拼了命也要支持,不支持他回去就会被所有礼部官员们给唾弃。 不仅仅是礼部,户部那也绝对会支持的。 别说五千万两银子,就算只有一千万两银子,户部都得上下一起出动,来宫里跪求皇帝同意。 四位丞相们的意思恐怕也差不多。 就跟柳铭淇说的那样,几年的灾患连连下来,国库已经渐渐的空虚,如此缺乏应急的钱粮,能有这么一笔横财,谁不动心? 关键僧侣尼姑和道士们,是和整个天下百姓切割开来的,根本和民众们没有关系。 他们高价买度牒,和老百姓更是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老百姓又不会重蹈覆辙。 而且他们还没有造反的能力,这样的大肥羊,谁看到了不会流口水? 柳铭淇之前没说便也罢了。 现在说了,打开了这个盒子,那么大家就再也不会移开眼睛。 “这些我都知道,但朝廷还需要好好的讨论一下。”景和帝挥了挥手,“回去吧!记住不要再对别人说起度牒一事,不然你会惹上麻烦的。” “是。” 柳铭淇刚刚转身,又转了回来,“陛下,上次帮着方磊做马桶管道、化粪池这些一系列的宦官和千牛卫,我能借用一下吗?” “干嘛?” “南宫相爷家里想要做这套东西,我想着大家都是熟手了,做起来会很顺当。”少年道,“您放心,我会给他们充足的工钱的。” 景和帝摇头拒绝:“他们要做工也只能在宫里,去丞相家里当工匠,成何体统?” 看到皇帝拒绝得如此坚决,柳铭淇也只好作罢。 想想也是。 人家是皇帝的身边人,伺候的是皇宫的贵人们,你让他们去别人家里做工,那不是不拿豆包当干粮,贬低皇帝和嫔妃们的身份地位吗? 可惜了,又得重新培养人了。 幸好家里的那群工匠们,之前做了整个裕王府的马桶和排污系统,经验比不上做了整个皇宫的那群人丰富,做南宫相爷府上的,却差不了太多。 反正有方磊这个总工程师在,做起来没难度。 现在柳铭淇要考虑的,便是收南宫丘成多少钱合适。 像是这样的狗大户,少了几万两银子的施工和安装费用,对得起天下的老百姓吗? 你们吃了那么多的民脂民膏,小爷好歹也要替民众们拿些回来嘛! …… 注:据久保田和男《宋代开封研究》,熙宁八年到绍圣元年,北宋花了20年时间修缮汴京外城和城壕工程,花费巨大,而朝廷为此发放了2500道度牒,就应付了大半,由此可见一道度牒非常贵,本书据此设定1000两一道,还算便宜的,敬请诸兄知晓。 许多人以为只有和尚才有度牒,但魔都博物馆就收藏有明礼部祠祭清吏司正德年间发给“道士张永馨”的度牒,所以道士身份证也是度牒。 大清康熙年间,僧尼道士总数约为15万,这个数目已经很少了。根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光是洛阳城就有1300多所寺庙,《南史》记载建康城也有500多所。 按照1.5亿的总人口设定,大康朝设定僧尼道士100万上下,应该比较合理。 今天查了半天的资料,发现寺庙居然也放利钱。他们把种田、店铺和信徒供奉的钱集中到“长生库”里面,然后利用长生库里面的钱来放贷,真是人才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