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九十二章? 宣纸出炉【第一更!求全订!求月票!】 (第1/2页)
,我在大康的咸鱼生活 京里的气氛,实际上是一天比一天凝重。 刚开始,大家还以一种看热闹的心态,来面对这一次的狂风暴雨。 但随着被牵连的大官越来越多,甚至是牵涉到了正二品的副相,甚至还牵涉到了太子,大家就有些不淡定了。 所有普通老百姓都希望贪官污吏死无葬身之地,但问题是如果动乱太多,动乱太激烈,是绝对不利于地方上的安宁和稳定的。 特别是在景和帝下达了“解除仁王太子储君身份”的诏书后,大家更是大叫不妙。 连太子都没保住自己的位置,那么江山社稷自然就出现了动摇。 接下来,到底该怎么办? 是仁王面壁思过之后重新做人,还是年幼的寿王扶摇直上,成为新的太子? 本来没有任何争议的太子储君之位,此刻,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着严重的不确定性。 是。 寿王才八岁,而仁王已经二十八岁了。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仁王都是最佳人选。 但这一次仁王犯下的罪过太大,以至于皇上都不得不把他给惩罚了,这就代表着仁王实际上是非常失败的。 至少是他的所作所为,或者说是东宫属臣的所作所为,着实是让圣上和朝廷诸公失望了。 一个在道德上面有了瑕疵的皇子,还能够悔过自新,成为一代圣君吗? 不知道。 所以有些大臣便觉得,年龄小一点的寿王似乎也不错。 毕竟他可是圣人的徒弟,当初背诵和解读《劝学》的时候,可谓一鸣惊人,非常的让人惊艳。 这样的小孩子,认真培养的话,长大了以后绝对值得期待。 景和帝今年四十八岁,依照他的健康状况,再在位二十年不好说,但是十年以上是完全可以的,十五年问题也不大。 到了那个时候,寿王年龄最小都是十八岁,当今圣上接任皇位的时候,可比他还要小一岁呢! 这样的舆论风潮并不小。 特别是一群刚刚进行完春闱考试的举人学子们,最为支撑这个说法。 在前几天前往皇宫请愿事件中,大出风头的狂生才子巩渊,就在好几个聚会之中谈及此事。 “有一次这样的犯错,就会有第二次。仁王的性格和圣上一样,都偏软。圣上性格软弱的后果,现在已经呈现出来了,而且居然如此重的罪恶,一群首脑还能保住性命,只有底下喽啰才斩首示众,实在是太过儿戏。” “裕王世子天资纵横,是当今圣人。他一直在教导寿王殿下为人处世,相信有了圣上和仁王的教训后,他能变得更好。” “与其将就,不如打开制约,给天下臣民们一个新的希望。” 柳铭淇听着这种言论是很懵的。 巩渊听说柳铭淇回到京城后,特意来拜访过他,当时少年觉得这家伙就不正常,很有点偏执狂的意思。 现在才晓得,巩渊纯粹就是一个大炮,说出来的话能吓死人。 要不是生在大康,他早就已经被我大清圣皇们给满门抄斩了。 针对着这样的言论,居然还有人想要问柳铭淇的看法。 柳铭淇直接拒绝了任何的访客,闭门不出。 想要过得好,就得管得少。 这种朝廷的大事儿,皇帝的家事儿,我去掺和干什么,不是吃多了撑着了吗? …… 其实少年也不是没有事情做。 宫里的调.教滚滚事宜,已经由千牛卫们接了过去,柳铭淇暂时放下了这桩事儿。 他现在忙碌的是已经丢下好久的造纸一事。 造纸工坊现在的主管还是田荣,不过负责技术的大拿,是年仅十四岁的裕王府家生子汤二虎。 汤二虎就是改良了技术,做出了便于书写的纸张的那个小子。 柳铭淇在看到他积极琢磨的劲头后,毫不犹豫的丢了一个艰巨的任务给他——做宣纸。 宣纸号称是天下第一纸。 也是古代造纸技术的巅峰之一。 它的用处当然不是用做书写文章,而是用于诗画创作。 说白了,这就是文艺圈用的。 大康的文人墨士非常多,对于高品质的纸张要求也高。 单是在京城里面就有十几家专门做纸的作坊,江南更多,据说出名的有上百家。 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秘方,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文人墨客们用他们的纸张来挥洒笔墨,很是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 但在柳铭淇这个后来人看起来,这些纸张都比不上宣纸好。 毕竟经过千年的抉择后,还能成为选用第一的,那一定是好东西。 大量的制作好了宣纸,对于大康的诗画发展,是有极大的好处的。 这样也是在进一步的做文化输出。 利用宣纸作为载体,让大康的诗画作品传播到草原上去,传播到南诏去,传播到东瀛去,传播到高丽去,传播到南洋岛国去。 当他们这些国家和部落,已经习惯了你的文化作品之后,便会习惯学习你的文化,从而达到潜移默化,形成整个的大康文化圈的作用。 历史上,日韩便是这样成为我们儒家文化圈的重要份子的。 也就是中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