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079章】吴大忽悠 (第1/2页)
“如果用巨型机作为服务器,通过路由器、交换机将一定区域内,比如说一间公司、一栋办公楼、甚至是一个住宅区的终端都连接起来,那么不管电子技术如何进步,作为普通用户只要对自己使用的计算资源付费就行。 而不是花一大笔钱买一套90%时间都闲职的多余资源,然后放在家里等着时间让它自然贬值!” “使用这种技术,计算机企业就再也无法绑架普通人为他们绝大多数时候用不上的高性能付费了!” 吴长庚这话当然是大忽悠,计算机计算能力发展的速度远超过了网络传输发展的速度。巨型机到终端这样的模式,对未来的个人电脑来说,绝大多数是无法接受的。可换成八十年代就又不同,不管苹果的MAC,还是ibm推出的个人pc,ram的容量都只有8k的水平――也就是说,MAC实际提供的是个8k内存条。 就这种计算量,设计个soc专门处理数据传输到近距离的服务器上,然后服务器再把计算结果返回,其计算速度恐怕比本地计算还要快呢。 这个想法其实吴长庚一直都有,主要就是源自于他坑爹的那款i7高配计算机。买回来99%的时间都只是用来处理文档,看看网页,性能发挥不超过20%。之所以买了这么高性能的笔记本,不过是为了能用10%的时间玩一些硬件要求高3A大作的游戏。 想想,如果人们是按照实际计算量购买计算能力,而不是为了短时间的高计算需求而按照上限购买计算机,这该有多好? 不过当然,如果美国人真的按照巨型机到终端的做法发展计算机体系,那恐怕就是你米国现在有点小赚,但我吴某人未来绝对不亏! 反正美国人的科技树没有被带歪也没关系,到时候死的也是思科,正好可以提前掐死华夏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 “如果使用有线电视网络的同轴电缆,把服务器架设在本地的有线电视节点机房里,通过家用电视进行输出,用路由器将数据发送到服务器上。 这样的架构下,我们的主要计算任务都是通过服务器实现的,本地客户端的性能只要满足日常正常需要,软件功能就可以尽量做得简单,终端使用arm处理器降低成本和功耗,成本上就能尽量压缩,这将对目前以苹果和ibm为首的个人电脑市场造成强烈的冲击!” 听着吴长庚的豪言壮语,莱昂纳德夫妇不禁对视一番,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去思考这个方案的可行性。 这套系统的难点有几处,其一是数据的传输,传输速度是否能够跟上计算机性能的发展需求?服务器和终端的设置,多远可以忽略延迟问题?终端和服务器的软件也要重新开发,如何构成这个数据传输系统的兼容性? 不过当然,路由器的诞生就是为了将所有不同cao作系统的电脑整合到一个网络中来,这一点并非做不到。 其二是服务器,自由定制服务器性能是这个计划的前提。根据一个区域的计算能力申请来配置服务器,这才能做到计算资源的充分利用。 其三是联网技术,利用有线电视网络将终端和服务器连接起来,还要做到电视信号和电脑信号的切换,这就要去对电视网进行改造。 看起来这个技术开发的前景相当艰巨,而且投入肯定不菲。那这是个没有前途的项目吗?并不。 至少从一般用户的角度来考虑,两三年就换一台电脑确实是有些过于频繁了。一台苹果MAC电脑的售价两千五百美元,计算通货膨胀的话,这笔钱相当于三十年后的五千美元以上! 而不论是MAC电脑还是,它们都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不像后世电脑一样开放兼容。 MAC电脑的出品商苹果就不用说了,乔老爷是万年封闭系统的推崇者,他主导的所有苹果产品都不带别人玩,兼容性烂到无以复加。 而也同样如此。后来戴尔、联想这些黑马选手横空出世,就是托了早期计算机企业的这种保守思想的福。 这可不仅是专利、体系之类的问题,而是整个个人电脑的设计理念就堵死了任何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