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67、知我者,玄子也! (第1/1页)
但刘玄知道法正的能力,也不想过多得罪对方,使得对方回去说刘备坏话从而坏事,遂颇有唾面自干之意回答:“曲辕犁乃不才以直辕犁所改进,皇叔初试,而耕牛又是生牛,故而我主一时不慎,为耕牛所绊倒!” 抄文章是抄,抄制度也是抄,厚脸皮的刘玄,也就不在乎再抄一回曲辕犁,贪天之功为己有了。 刘玄这么一说,法正顿感兴趣,既然对方说的言之凿凿,即使并非真是这个原因,想来也有这件事情,不然法正稍加考证,便可戳破这个谎言。 因此也对刘玄高看一眼,虽然不知道曲辕犁功效如何,然其既将心思用在耕种,可见其绝非尸位素餐之辈,而是真心想要改变,便道:“不知正可否一观?” 刘玄、诸葛亮互相一看,然后齐道:“又非何等见不得人之事,足下愿观,乃我等幸事,有何不可?” 二人见到法正态度缓和,心中欣喜不已,哪里会拒绝法正观看? 反正看一下又不会少了一坨rou! 如果是孙权的人,曹cao的人,他们还需要遮掩一下,刘璋的人,则完全没有必要。 别的不说。 但说刘玄深知法正不看好刘璋,早就想要寻找下一个卖家,便不会拒绝。 二人说完之后,刘玄再道:“玄知足下文韬武略,有张、陈谋国之能,伏请法生不吝赐教在下山野顽童!” 刘玄此时好像真的只是一介顽童,拜师求艺一般,深施一礼。 刘玄此举不仅让法正怔住,同样也让诸葛亮咋舌。 昔日刘玄初见诸葛亮之时,同样执礼甚恭,以弟子之礼侍奉,不过昔日刘玄尚是白衣,与今日大司马主簿身份以师礼见法正,有着截然不同之意。 彼时诸葛亮虽无官职,然为刘备亲信。今刘玄位尊,而法正位卑,换做他人,即使不倨傲,平等相示已然难能可贵。 可偏偏,刘玄就对一文不名的法正如此重视。 这也让诸葛亮心中大概有了一个估计,认为刘玄此前之言,恐非虚言。 不然刘玄这种无利不起早,利己精神主义之人,如何对一个默默无闻之人,如此客气? 遂附言道:“纲纪所言不差,幕府上下任凭法生指点!” “正一文不名之人,如何的长史、纲纪如此看重?”法正此时心如暖阳,之前的怨怼之意,已然随着诸葛亮、刘玄二人慢慢消散。 对于刘玄称其为“法子”更是受宠若惊。 子古意有老师之意,如诸子百家中“子”其中亦有此含义之一,是故颜师古曰: 王肃亦云曰: 其意与“生”在此时有相通之意,云:颜师古注: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法生此时不名,盖未逢明主而,而非能力不足,何须如此鄙薄? 如玄与葛生,昔年一个躬耕南阳,一个守孝江夏,天下有几人知我等名讳?今逢大司马,以微末之功,超擢长史、主簿之职。 所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足下若逢真主,今岂是我等碌碌之辈可比之?” 刘玄深知法正之才,且法正何人他也心知肚明,如何相信对方这番自贬之词,旋即背诵,以自己与诸葛亮为例子,从侧面告知对方,刘备是伯乐,要赶紧投靠。 刘玄一番吹嘘之词,让法正不禁有些飘飘然,更是一度将刘玄引为知己,遂言道:“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玄子也!惜未早遇足下,不能共奉一主……” 说起这里,法正便唏嘘不已。 他在益州的日子可过得并不好。 不但一身才学无法施展,还被同是客居益州之人讥讽毁谤。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刘玄、诸葛亮刚想进行劝慰,只听到一阵脚步声之后,刘备走进厅内,二话不说便见礼:“刘备拜见高明!” 法正见刘备头上略有水珠,脚下那双草鞋真的沾着泥土,便知道刘玄所言恐怕非虚,旋即从座位站起,下拜见礼:“皇叔太过客气,益州牧、振威将军麾下、军议校尉法正,拜见沛侯。” “孝直快快请起,久闻益州多隽才,其中以足下、张子乔、孟子敬为最佳,只是未尝一见,引为憾事。 今卿到来,备不胜欣喜,又唯恐一身泥土,怠慢法君,故而拖延片刻,还请见谅!” 有了刘玄的提醒,刘备自然知道如何表现礼贤下士。 当然。 即使没有刘玄一旁助攻,刘备同样能够得到法正的欢心。 “皇叔快快请坐!” “孝直先请!” “皇叔先请!” …… 二人一番礼让之后,尽皆落座,随后法正又道:“皇叔亦知吾?” 此前听到刘备赞扬自己,自然心中欣喜不已,而欣喜之余,则更多是疑惑。 刘备是怎么知道他的表字? 要知道法正来这么久,可是连名刺都没投出去,只是进城门之时,报了一句“益州牧使者、军议校尉、法正”云云。 而刘备却能知道他的表字。 这岂非奇哉怪也? 若是说法正出名还好。 然事实,法正并不出名! 出了蜀郡,几乎无人知晓! 而刘备不但知道他的名、字,还知道张松、孟达,这简直就是怪事。 “哈……”刘备咧嘴一笑,然后便说:“足下大名,备早已听显圣多次念叨,如何不知法生?” 刘备一席话毕,法正眼神变得怪异起来。 此前刘玄说知他有陈平、张良之谋,文韬武略,他只道是刘玄赞誉之词。 没想到刘玄还真知道他。 然事情怪就怪在此处,刘玄为何回去关注一个籍籍无名的他? 或者说,刘备早已有心图蜀,所以作为心腹的刘玄,所以打听益州所有情况? 想到这里,法正心思变得活络起来。 又想到刘玄此前有意无意暗示,刘备就是他的伯乐,遂心有定计道:“不想正之贱名,亦能入皇叔之耳,在下不胜荣幸。” “备早已仰慕法生久矣,只可惜不可共同扶汉,他日君在益州不愉,吾随时恭迎卿至南乡,大将军长史,专为卿候!” 刘备谨记刘玄之言,不与法正相谈益州之事。 但并不妨碍他对法正拉拢。 甚至直言,大将军长史之职留给对方。 这种厚赐,哪怕是诸葛亮也感觉太过丰厚。 不过仅一面,数言而已,就被授予这么大权利。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笔趣阁手机版网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