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八十一章 不是结局的结局【完结】 (第1/3页)
嘉德十四年,战火重燃,经过一年的休养生息,夏阳悌和阴休觉得自己又可以了,他们没有选择对攻,而是掉头对付各自背后的割据势力。 在他们看来,这个时候掀起中原大战,无疑是在给燧国的聂嗣可趁之机。如果在他们掉头对付背后势力的时候,燧国有所异动,他们可以迅速的掉头对付燧国,保障自己的利益。 三月,夏阳悌以太子坐镇陈留,亲率大军十万,南下征讨扬州的椒王黄则。面对来势汹汹的夏阳悌,黄则第一时间联系燧国,希望燧国能从南阳牵制磐国。 聂嗣当即让聂垣率军五万,出南阳攻打豫州。虽然要积蓄实力来一举覆灭夏阳悌和阴休,但是在这中间,他也不能让夏阳悌和阴休过的舒服。 似乎是对燧国动兵有所准备,夏阳悌在得知南阳的消息之后,立即让次子夏阳义率领曲周邯等四万大军进驻襄城郡,阻拦燧国继续的进攻。 双方在舞阳一带鏖战一月,聂垣最终攻破夏阳义大军,挺进豫州境内。 消息传回国中,磐国群臣大惊失色,立即派人送信给夏阳悌,希望他率领主力返回兖州。 对此,夏阳悌又是恼怒又是可惜,磐国的可用兵力只有十五万左右,其他的兵马还要驻守各处要地,所以他手中的十万大军是磐国目前的中坚战力。 面对兖州告急,夏阳悌只能率军返回。 四月,夏阳悌抵达豫州。不出预料,燧国退兵返回南阳,似乎撩拨一下就跑。深知燧国目的的夏阳悌一脸的无奈,他知道燧国根本不想和他大战,只是想阻止他拿下黄则。 “聂贼!” 舞阳城头一声怒吼,夏阳悌似乎看见数年前,他和聂嗣并肩作战,共同进攻义阳王的场景。 最终,还是变成了对方的敌人。 “有没有办法说服燧国不要动兵?”夏阳悌很憋屈的询问他的谋臣们。 范猷摇摇头,“大王,这是不可能的,燧国的野心,天下昭然若揭,他们就是不希望我国拿下黄则。” “为什么不联合阴休,先解决燧国这个威胁呢。”夏阳义在一旁憋了半天,很不爽的说。这次他战败,让夏阳悌震怒,已经免去他的军中职位。 范猷摇摇头,“公子,阴休不相信我们,正如我们不相信阴休是一样的。谁也不敢保证,我们在和燧国交战的时候,他会不会偷偷的进攻我们。国与国之间,没有信任可言。” 闻言,夏阳义默然闭嘴。 “聂贼!”夏阳悌恨骂。 而在另一边,驻守并州的魏骥,得到燧王命令,派遣赵骧率领三万兵马出太行山,进攻常山郡。 得知消息的阴休同样气的跳脚,他命令长子率军前往常山郡阻拦燧军的推进。双方在常山、中山一带,血战多日,最终迫使阴休返回冀州,进攻皇甫明无疾而终。 此战过后,又是一岁过去,进入嘉德十五年。这一年相对比较平静,因为没发生什么大事。 但在嘉德十六年,燧国突然宣战,二十万大军出并州进攻冀州之地,二十万大军出荆州进攻兖州之地。倾国之兵,一举奠定天下的战争爆发。 战争初期,燧国联合皇甫明和黄则,分击两大势力。双方的主战场主要在冀州和兖州,打得民不聊生,血流百余里。大大小小的战争每天都在爆发。 燧王聂嗣,亲率皇庭禁军,出潼关,拿下河南郡,囚困天子,以河南郡为中心,指挥两大战场。 这一年,濮崟被聂嗣的举动气的暴毙而亡,车骑大将军子车烥告老,天子困在皇宫。 三月,冀州巨鹿告破,战神东陵亶在荀胤的计策下谋反自立,反攻阴休。 四月,荥阳郡告破,燧国大军进逼陈留。 五月,皇甫明率领大军攻占幽州,黄则率军攻占徐州。 一直僵持到嘉德十七年四月,燧军在北线战场首先突破僵持的局势,拿下渤海郡,庚王阴休自刎身亡,其妻妾尽数送往华阳。 六月,陈留告破,磐王夏阳悌自焚。 七月,燧国彻底拿下冀州和兖州。 此时黄则已占据徐州,皇甫明占据幽州。 为避免继续拖延,聂嗣顶着国内粮秣告尽的压力,命令魏骥和聂垣继续进攻皇甫明和黄则。 战争持续至嘉德十八年三月,皇甫明战败,幽州、平州,相继落入燧国手中。 至六月,黄则被聂桓于战阵斩首,椒国宣布覆灭。 至此,除却广、宁、交三州以外,九州之土,尽归燧国。 自嘉德八年天下大乱以来,历经十年,燧国终于重新统一九州大部分疆土。 在嘉德十九年,广、宁、交三州,先后被燧军攻破,宣布投降燧国。 至此,燧国一统天下。 华阳。 “大王,你答应过臣妾,要放他一命。”丰腴美艳的骊姬,眼眸含泪的看着面前的男子。 男子戴着天子冠冕,手按夺鹿剑。 “放心吧,朕已经封他为酆侯,留在华阳安享晚年。如果你不放心,可以时常去看看他。”聂嗣捏着骊姬的脸颊,笑着安慰。 天下一统,一个过气的天子,已经翻不起什么大浪。 骊姬摇摇头,“只要他能活着就好,臣妾还要照顾凤儿,就不去看他了。” 骊姬已经为聂嗣生下两子,幼子聂凤,今年不过三岁。 嘉德二十年,三十一岁的燧王聂嗣接受酆朝末代天子禅让,在王都正式登基为帝。 改元昭德,建朝大燧。 而后,大封群臣,后宫,宣布天下各州郡,免税赋三年。 由此,天下从战乱进入大治。 昭德年间,大体上虽然趋向于平静,但是内部的斗争却没有随着天下安宁而平静。 首先,天下大治之后,各个派系也在悄然形成,他们或为豪族勋贵,或为地方派系。 其中,荀胤和甘瑢,代表着雍州本土的势力,他们二人同为文渊阁大学士,七相之二,势力庞大无比。 为了制衡,聂嗣将蔺氏兄弟和祁氏兄弟扶植起来,在文渊阁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而后,公羊瑜代表着武将勋门利益,参与国政,互相之间多有分歧。 七相的斗争,只是其一。 昭德三年,聂嗣的二十多个儿子,渐渐都大了。皇长子,即太子聂稷,已经十七岁,奉命参赞国政。 而次子聂驷,三子聂宏,四子聂烨等子嗣,也都开始冒头。虽然兄弟几个还没有斗的激烈,但是彼此之间的小算计已经开始初现苗头了。 对此,聂嗣非常的无奈。因为诸子的斗争,和文渊阁的斗争是有联系的。 比如施氏,即施洗夫人所生长子,封汉中王的聂烨,因为能征善战的缘故,极得骠骑府将领们的认同。隐隐约约,和武派走得近。而聂嗣又为聂烨娶妻公羊瑜嫡女,这就导致了汉中王和公羊氏的联手。 其实,当初聂嗣给聂烨娶公羊氏嫡女,只是想让这个孩子将来能有个依靠。因为他的后宫嫔妃,大都没什么强有力的母族支撑。而施洗夫人又有前科,所以为了儿子将来,他便这么做了。 谁知道,聂烨长大以后,居然一个能打十个。昭德六年,聂烨随军出征白狄,竟独自率领三千陌刀军,袭击美稷,一刀斩下白狄王檀宝玑,名声大震。 当然,除却聂烨,还有甘姬所生冯翊王聂珝,他的背后,是元舅甘瑢和荀胤。 汉中王和冯翊王,虽然在年龄上不占优势,但他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