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 先声风震之黑夜激战 (第2/3页)
敬贤不再犹豫,看了看四周的蒙面人,打了个眼色。他双手高举,向半空一挥,大喊一声:“上......”。 蒙面人得令,立刻四周跑动了起来。他们纷纷抽出长刀,各自占据攻击的位置。 但是没有人先出手,因为他们还没有找到进攻的机会。 风震被他们围在中间的空地上丝毫未动。他两只眼紧闭着,右手紧握着的伞却在缓慢地旋转着,非常慢。这把伞虽然普普通通,但在蒙面人看来,简直比刀还厉害。刚才,风震用伞弹回所有暗器的功夫,他们是亲眼见到的。所以,他们谁也不敢轻举妄动 这时,人群中有一个人先按捺不住,挥着一把鬼头大刀冲到风震的身后。 这个人看样子比较性急,想第一个送死。 感受到背后有人来袭,风震身体略微半侧,右手随即向斜后方一抖,他手中的伞立刻收拢。伞尖则在来人的面前轻轻划过。来人顿时停住了,扑通一声,便跪在了地上。喉头的鲜血激射而出,一团血雾弥漫在了半空。 与此同时,又有一个着急送死的人从风震的对面冲了过来。看样子他是打算乘风震对付鬼头大刀时,从正面偷袭他。可是就在他举刀劈向风震的时候,他的面前突然一团漆黑,啥也没看见。只听得“噗”的一声,伞尖刺进了他的心窝。还是那把伞,只不过伞又张开了。张开的伞挡住了偷袭者的视线。 两个率先进攻的人就这么不声不响地死了,嘴张得很大,但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来。空洞的眼神,空洞地望着夜空。 蒙面人群顿时一阵躁动,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由自主地咽了一口唾沫。更有甚者,居然还有人心慌到把手中的刀掉在了地上。大家更谨慎了,不约而同,都向后退了半步。这回似乎没人有送死的热情了。 汪敬贤皱了皱眉,大声喝到:“大家一起上啊,笨蛋!都给老子上啊!抓到风震,老爷重重有赏!” 几个蒙面人被汪敬贤的目光紧紧逼视着,受压不过,相互看了一眼,同时从不同的方位冲向风震。 风震仍然把伞抡得呼呼作响,把自己的身形紧紧包裹在伞的中心。借助伞的保护,不断地变换着自己的位置。他手中的伞本有三尺多长,再加上风震臂长约二尺,因此在自身高速旋转的同时,风震可以用伞为自己抡出一个直径约十多尺的保护圈。由于伞尖具有很强的杀伤力,刚才两个先死之人的死状历历在目,所以这一轮进攻的蒙面人都十分小心地躲避伞尖。这也使风震虽然身处包围,但仍然能够自由地四下游走。 处在包围圈中的风震,丝毫不乱。正按照相应的步法和章法与攻击他的人进行激烈交锋。只见他展开身形,前踏坎一位而旁打乾六位,入中宫而击离九位,又横飞进坤二位而撞兑七位...... 由于进攻的人被伞遮挡住视线,根本看不见伞中心的风震,因此他们只能茫然地跟着风震的跑动而跑动。而风震此刻正施展着飞九宫的身法和步伐,把蒙面人的阵脚完全打乱了,打得他们手忙脚乱。 双方兵刃相互交接,叮叮当当地响成一片。火星在半空中划出一道又一道刺眼的光痕。 所谓飞九宫之法乃取法于古之遁甲式。其法曰:顺飞坎宫一、坤宫二、震宫三、巽宫四、中宫五、乾宫六、兑宫七、艮宫八、离宫九。逆飞离宫一、艮宫二、兑宫三、乾宫四、中宫五、巽宫六、震宫七、坤宫八、坎宫九。 中国古代流传了两种行九宫的方法: 其一是从坎宫开始按照顺时针的方向历遍东北艮宫,正东震宫,东南巽宫,正南离宫,西南坤宫,正西兑宫,西北乾宫,最后又回到正北坎宫,巡行八宫卦一周为三百六十度。这种方法实际反映的是阴阳相推的运动。 第二种方法便是风震所使用的飞九宫法。这种方法并非围绕八宫做圆周运动而是按九宫的方式“走斜线”,即走最短之路线。它的优点在于以九宫格为基点,通过中五宫而连接四方,消除了第一种行九宫法而产生的盲区和单一的运动方向,使九宫格中的各方都联系在了一起。这有利于做出各种躲避和攻击动作。而对手却始终无法做出有效的应对。 这种方法取法于上古大禹所传之《洛书》。 《洛书》动九州方圆、阴阳顺逆之势。故《洛书》之动,变化多端。 因此,对手永远都不会知道风震下一次要飞哪一根斜线。斜线不是正路,斜线是最短之路。既然不正、既然最短,那就令人防不胜防。 除非对手也精通遁甲式,也有如风震一般强大的心算能力,并且还有一身能够比肩风震的武功。 但这样的人,至少现在,还,没,有。 当风震跑向坎一宫位时,就把蒙面人全部带了过来。假如风震再往两边跑无疑就要正面迎击两边跟过来的敌人,但风震却倒飞到坎宫之对冲方位坤二宫,由此便轻松地跳出了蒙面人的包围。当蒙面人再次跟过来时,风震又斜跳到震三宫位。如此,每换一个宫位,就把蒙面人之间相互配合的距离拉开一截。多换几宫,蒙面人就再也组织不起有效的进攻而陷入各自为战的境地。 飞九宫之法,小到以少敌多,大到驻扎下营、攻城拔寨,无不适用。 就这样,风震手脚并用,单打独斗。手以伞尖刺死对方的同时,又用脚踹倒其他方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