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八章 密谋与赋税 (第2/2页)
,真是一点也不想让自己沾他光。 生气归生气,日子还得过。 户部太仓银库没钱,就只能从别处挪借吧。 好在这几个内阁宰辅还算不错,经过一上午的辗转腾挪,从工部、光禄寺、顺天府筹来了几十万两银子,户部多少又凑了十万两,总算能把眼前的难关度过去。 朱由检消了消气,提起笔颤颤巍巍的在宰辅的折子上写了几个字。 “准奏,按此章程办理。” 首辅黄立极接过批红后的折子,有些激动。 多年来,这还是第一次朝廷大事没有经过宦官参与。 “大明一年赋税能有多少?” 但朱由检却没空理会内阁重臣的激动之情,批完这笔钱后,再去除给朱由校修陵墓的钱,户部基本就没钱了。 这么大的国家,财政没钱,这是个非常大的问题。 在前世,即使是财政全额拨款的单位,如果预算太少,好多工作都没法正常开展。 “回陛下,咱大明的税赋主要分为田赋和商赋。” 见朱由检开始关心赋税问题,黄立极收起激动的心情,开始郑重其事的给新皇介绍赋税的问题。 “其中田赋又分为:夏赋、秋赋和其他附加税赋,其中夏赋大约是三百余万两银子,秋赋是一百余万两,其他附加税赋是三百余万两银子。” 朱由检闻言点了点头,田赋和商赋他懂,就是农业税和商业税。 田赋的夏赋和秋赋他也懂,就是夏季收粮和秋季收粮,这个时代的南方,一年收两季也很普遍。 朱由检前世小的时候,每到夏收秋收以后,跟着父亲去县里的粮所交公粮,这些他都很熟悉。 但是其他附加税赋是什么,而且看数额,也是朝廷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 “其他附加税赋是什么?” “回陛下,近年来,朝廷边患愈烈,军饷靡费不少,只能临时加征了。” “对谁加征?” “主要还是田赋。” 明朝的农民苦啊,怪不得明末农民起义不断,正常的赋税虽然不重,但是加征太多,再加上土地兼并,不造老朱家的反才怪。 朱由检闻言面色不霁,但也没有妄加评论,点了点头,示意黄立极接着说。 “回陛下,商税是按月征收,主要有市税和关税,一年差不多是五十余万两。” 见朱由检有些不解,黄立极又解释了一下。 “市税主要是市场交易之税,关税主要是各地钞关征收的税,针对过路行商征收。” 朱由检有些明白了,市税就类似于后世的大宗商品交易的契税或者印花税,而关税则类似于后世国际贸易中的海关税。 “商税如此少吗?” 来自后世的朱由检有些吃惊。 虽然他知道古代封建社会多是重农抑商,也听说过明朝商税之低,但是真没有想到商税会这么少,堪堪农业税的十分之一。 这也太少了点吧。 在后世,各国税赋的大头都是工商税,农业税基本都取消了,甚至为了补贴农业,稳定粮食产量,各国还会发放一定的粮食种植补贴。 莫非明朝工商业不发达? 可记得当年学历史的时候,明末不是已经有资本主义萌芽了吗,按说工商业应该有一定的征税基础了。 以后还得多出宫去看看,了解一下这时代的工商业状况,看看有没有征税基础。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啊。 朱由检如是想到,面色愈发沉重。 看到朱由检脸色阴沉,黄立极以为他是担忧太仓银库亏空严重。 “陛下不必忧虑过甚,各地的夏赋马上就运抵京城了,想必能缓解一二。” 朱由检闻言笑了笑,然后默然不语。 看来这内阁重臣们根本没有意识到商税过低的问题。 大体的了解完明朝的财政状况,日头已经西斜,朱由检也没有留内阁宰辅们用膳的觉悟,然后就把他们赶去文渊阁加班了。 “抓紧调集物资,拨付山东赈灾,军饷也要尽快发到军士们的手中。” 朱由检知道这些救灾发饷的银子能有一半到了灾民和军士手中就不错了。 但是现阶段,自己刚登基,俩眼一抹黑,既没有整治吏治的基础,手头上也没有可用的人,还是暂且维持原状吧。 哎,吏治! 朱由检又多了一件头痛的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