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百二十六章:改名大学 (第2/2页)
从蒸汽机车这头跑到那头距离并不近,可朱元璋没有觉得丝毫疲惫。 跑到蒸汽机车的旁边,右手不停的拍打着蒸汽机车。 “之前常青给俺说过,世界上有如此奇妙的东西,可那个时候的俺并不太相信。今日一见才发现,世界上竟然真的有如此奇妙的东西。 这个东西肯定没有跑到最快,如果跑到最快,恐怕速度非常害怕!” 朱元璋的嘴里不停的念叨,蒸汽机车跑起来的时候,他也看出了蒸汽机车没有发挥全力。 陈松从后面急匆匆的赶了过来,他站在朱元璋的旁边耐心解释:“陛下,这种蒸汽机车的速度非常快,只是因为现在的铁路很短,所以没有发挥出全力,如果放开让它狂奔,日行千里绝对不是一句虚言。” “你之前给俺说过,蒸汽机车必须要在铁路上奔跑,那如果没有铁路呢?钢铁的价格可不低,要是用铁来做道路,成本该怎么算呢?如果仅仅是用来运兵,这成本会不会很大?”朱元璋皱起了眉头。 作为皇帝他要考虑的东西很多,如果仅仅是用来运兵,而铺设非常远的铁路,恐怕成本就会是一个问题。 成本很大,就算这种东西非常便利,但想要推行起来也会有很大的困难。 作为皇帝,朱元璋不得不考虑这些问题。 明朝的工业并不发达,如果采用之前的那种冶炼钢铁的方式来铺设铁路,花费朱元璋不敢想象。 “陛下,臣不是上过一个奏折吗,新学学堂已经对炼铁新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 现在这种新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了,根据臣之前计算的结果来看,如果采用这种新技术的话,那么练出相同重量的钢铁成本是之前的一成左右。 这样一来,成本会很低,足以支持朝廷将铁路修到大明境内的各个重要城市。 也不需要朝廷一次性就把所有的铁路铺设完毕,只需要将京城何时连接起来就行。” 朱元璋一边听着一边点头。 “这样也行,具体的事情你待会回去之后写一个奏折吧!” 朱元璋说完话,在陈松的陪同之下登上了蒸汽机车。 站在蒸汽机车的驾驶室中,陈松一一给朱元璋讲解驾驶室中的那些机构。 虽然朱元璋大部分都听不懂,但他依然是一脸的火热。 “好东西好东西啊,天上的神仙,能日行千里,没想到今日俺也能行!”朱元璋的脸上满是兴奋。 朱元璋又提出了自己亲自驾驶蒸汽机车,但陈松没有同意他这个要求。 朱元璋的年龄毕竟大了,再加上不熟悉蒸汽机车,万一有个什么意外那可就惨了。 但返程的时候朱元璋坐在车厢里,亲自体验了一番。 蒸汽机车缓缓的到达终点,站在终点处的那些官员们一起围了过来,簇拥在蒸汽机车的旁边,目视着朱元璋,从蒸汽机车上走下。 “众爱卿,此神物如何?!” 朱元璋兴致高昂的说道。 在场的那些文官有很多都不太喜欢陈松,但现在朱元璋正在兴头上,他们这些文官也不得不拍朱元璋的马屁。 “陛下,此神物简直就是一个宝贝!” “能日行千里的神物,世所罕见,堪比诸葛孔明的木牛流马!” “这种神物降世,说明了我大明江山万代,传承万年!” 在场的这些官员说着各种各样的吉祥话,气氛一震一震的烘托到了最高点。 从蒸汽机车上走下,陈松陪同着朱元璋又开始在学校里面转悠。 “陛下,现在新式学堂学生数量已经很多了,臣以为,要是在用学堂作为后缀,恐怕有些不太合适。”陈松跟在朱元璋的身后,开口说道。 “那你觉得要改成什么名字呢?”朱元璋问道。 “陛下,臣以为不如就叫他大明大学吧。”陈松说出了自己心里已经构思了很长时间的名字。 “何解?” 这个年代的人在起某个名字的时候,大部分都是要有特殊含义的。 “《大学》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 经前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你所说的这个大学,和那个大学之间有什么关系?” 大学是四书之一,朱元璋当然知道。 现在听陈松要将学堂改为大学,所以就很好奇。 因为这个名字看起来,实在是太过偏向儒家理学了。 你新学本来就是有异于儒家理学的,现在又用大学作为名字,给人一种弱势的感觉。 不知道内情的人,还以为你陈松的新学投降儒家了呢。 “陛下,虽然臣起的这个大学名字和儒家经典相同,但其实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东西。 臣所说的这个大学,说的简单一些就是很大的学问,就是越来越大的学问。 在大学之下,以后还会设立中学小学。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教学,做大学之名,是为了方便区分!” 陈松一本正经的解释。 朱元璋点了点头,也听懂了陈松所说的含义。 “原来是这个原因,我还以为什么呢。既然如此的话,那就由你吧!”朱元璋同意了陈松的请求。 陈松之所以将名字改为大明大学,是因为他想将后世的那套教学体系搬到明朝来。 后世的那套教学体系是经过试验过的,效果很好,也很出色。 明朝现在的教学体系,基本上都是以儒家理学为主导,走的是科举那一套。 科举虽然能为朝廷培养人才,但局限性很大,新学绝对不能走科举那一套,所以后世的那套教学体系就非常好。 当然了,陈松也不会生搬硬套,会根据明朝的时代特点做出一定的改变。 而改名大学,就是陈松所作出的第一步。 想要从根本上发展工业,就必须培养一大批专业人才。 没有后世的教学体系,是根本达不到这种要求。 后世的教学体系虽然备受诟病,但却在短短的时间之内,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这正是陈松所希望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