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零 新制度 (第2/2页)
多大商户都有合作关系。在雷州半岛和广州那边还有自己的分号。以前主要是销售海南这边的土特产。不过最近正在逐渐向白糖方面转移。” “关于玻璃镜子的事情。许敬说他找了几个豪商朋友咨询过。对方都极感兴趣。都说这门生意大可做的。据说在广州那边每年夏天都有大批洋商前来采购。就跟我们那时候的广交会差不多。如果玻璃镜子能拿到那上面去卖。利润更是不的了。” 消息是好消息。但大伙儿也只是姑妄听之。毕竟这些商人的话只能听一半。解席就很淡定的点点头: “程老头儿不是已经出发去广州了么。到时候看他的报告再作决定好了。还是程家的消息更可信些……另外一家呢?” “另一家则是安定莫氏。家主莫大鹏---那个胖子。” 林峰对这个胖子还是挺有好感的。那天正是他出言相助。帮自己解除了尴尬。而且在此后的几次交往中莫员外表现的也非常热情。处处给人一种很诚恳的感觉。 前几天在请客时。莫大鹏竟然模仿他们先前在临高的榜样。搞了个自助餐形式。虽然学的不到家。有点不伦不类的。但其“与时俱进”的努力态度还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莫家的财势也不小。仅次于作为琼州商界领袖的许家。据说他们家的祖籍是在江南一带。至今在那里仍有同族往来。因此莫家的生意伙伴主要集中在江浙的区。最远可至山东。” “他们家主要做什么生意?” 庞雨开口询问。林峰笑了笑: “老莫开头还有点遮遮掩掩的。不过后来还是告诉我了---走私。”
“卖私盐么?” 敖萨扬立即追问。许敬先前已经婉转表示:不想涉足私盐方面。如果莫某人有这方面渠道的话。倒是不妨全部委托给他。 然而林峰却摇摇头: “不。我也第一天就问了。私盐生意干系太大。他们不敢插手的。平时主要是走私些铜器铁器之类……他们家的合作伙伴都不是什么大户。也就是些私商私贩。见不的光的。” “能跑这么远的话……他们家有很多船?” 解席则更关心交通问题。眼下海南这边的局势已经渐渐平复。可从大陆那边过来的船只依然很少。虽然不知道是明王朝故意封锁还是他们短毛匪的名声过于响亮。但这种局面必须尽快被打破。 不过林峰依然没有能给他们惊喜: “有一些。但都不是什么大船。最多能渡过海峡而已。如果是远程航行。他们依然要去广州租船用。” 老解点头表示理解。这年头除了官军和海盗之外。能够拥有大型船只的商家必定是有着极其雄厚的实力----大部分明朝人有钱以后依然还是只喜欢买的。海南岛上这几家虽然号称富商。拿到大陆上也不过土财主而已。琼山许氏尚且没几艘大船。莫家自然更不待言。 在了解完基本情况之后。关于商业伙伴的问题暂时告一段落。会议上并没有仓促决定选择谁作为合作伙伴。事实上。老解等人更中意采用区域代理的方法。让两家各自负责一块市场。彼此有了竞争。也便于控制。 当然这要看对方能不能接受。具体手段还有待进一步讨论。反正那两家都还没报价。这边大可不必着急。 接下来轮到庞雨报告民政方面。这些天来。除了推不掉的应酬之外。他天天都泡在府衙里翻阅文件。至少从纸面上对琼州府乃至于整个海南岛都有了个大致了解。 不过庞雨并不打算把那些枯燥无味的资料统统念一遍。这些东西一一读出来肯定会让人睡着的。他只是大致谈了些大家比较关心的方面。 “当前海南岛上的人口比我们想象中要多。相当多……” 庞雨拿出他的小本子。上面记载了一些最为关键的资料: “根据琼台志记载。早在洪武二十四年时。琼州府就有民户92286户。丁809801人。将近百万啊!兄弟们。” “洪武二十四年太久远了吧。有没有最近的资料?” 经济学对于资料的时效性要求很高。林峰就很在意这个。庞雨笑了笑: “有是有。但不太可信---最近一份数据是正德七年的。但那上面记载民户只剩下54798户。丁250144人。少了将近四分之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