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04章:燕东园24号楼前没有枣树 (第2/4页)
北大教书了,但,门前的枣树依旧枝繁叶茂,听说,这课枣树还是金先生亲自栽下来的,家门口有一棵枣树,结出的枣子非常甜美。 这个时候,枣树上的只有零星的几颗果子了,不然,估计就有小朋友跑到院子打枣了。 后世,21号楼,西侧已经改造成小区主干道,朝向马路的一面无遮无拦,已经没有庭院幽静之感,不仅如此,还破旧不已,很难想象,这就是曾经大学者金岳霖坐过的院子。 金岳霖离开以后,21号还居住过美国史专家陈芳芝。 21号另一位居民,则是著名体育学家林启武。林启武是泰国华侨,早年留学美国,曾先后在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担任体育教学工作。目前为止依旧住在燕东园21号楼,这位先生后来104岁才去世,被称为生活时间最长的居民了。 不过苏亦对这位先生的轶事,并不太熟悉。 所以绘画完毕,他也没有去打扰人家,直接跳过去,继续画22号楼。 22号在1952年以后居住着德语文学专家冯至与哲学家贺麟。冯居住在22号的前半部,贺居住在后半部。冯至先生在这里一直居住到1970年。 不管德语还是哲学,对于苏亦都有些远。 跟21号楼一样,画完就收工,接续下一站23号楼。23号居住着西语系教授严宝瑜,还曾经住过气象学家、中国气象事业的先驱李宪之先生。 23号画完,接着24号。 估计是前来写生的清华学生太多了,小区内见到有学生在画画,也没有人驻足观看,只是好奇瞥一眼,然后匆匆离去。倒是有一些放学的小朋友一直跟在他的后面。 而且,越来越多。 然后等到他到24号楼的时候,小朋友的声音就有些大了。 甚至,苏亦还没来得及开始作画,就看到周一良从院子里面走了出来。 看到站在外门的苏亦,他也楞了一下,然后笑,“既然到家门口了,为什么不敲门进来啊?” 苏亦能说自己今天是过来探路跟作画不打算拜访的吗? 好像不能。 而且,他也不是真的不打算过来拜访周一良先生,更多是突然造访,没有预约,也不知道对方在不在家。 所以,才拿着速写本过来,想着万一周家没人,自己也可以趁着夕阳西下这段时间画一些速写也不亏。 不过现在周先生既然在家,那么24号楼的建筑速写看来是画不成了。 苏亦收起速写本,挥手就让跟在身后的小朋友散去,结果小朋友却没有散,直到周先生从口袋里面拿出来一把枣子分给他们,这帮小崽子才散去。 啥情况? 难不成24号楼也有枣树? 苏亦突然想起来一句名言,“我家门前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仿佛知道他的想法,周一良说,“前段时间,隔壁21号院子的枣树结果了,打下来晒干之后,就都分给大家伙。刚才听到声音,刚好,隔壁23号有颗梨树刚结果,我以为园里的小孩,翻墙去摘摘梨,生怕他们摔着,就拿出些枣子分给他们。” 苏亦恍然,难怪那么巧,周先生就走出门了。 把苏亦迎进门以后,周一良说,“我以为你周末才过来,没想到你今天就来了,你要是再早点,我都不在家。” 苏亦实话实说,“我也是碰碰运气,认个门。” 其实,24号楼长期居住着两家:朝南一面,是气象学家谢义炳和李孝芳夫妇;朝北一面是史学家周一良教授和邓懿夫妇。 周先生在这里居住了四十三年,写作了大量的著作和文章,但常年居住在朝北一面,也颇以为苦,曾写下“四十三年阴山背后”以解嘲。 周先生在北大校园外面的燕东园住了43年,居室终日不见阳光,直到晚岁迁居,才得走出阴山背后,搬到朗润园。 所以说,燕东园的这些小楼,也并不是一栋都阳光明媚,庭院幽静,美观宜居。 苏亦刚进入院子,正巧也碰到对面房子走出来一位老先生。 见到他们,还打招呼,“老周,家里来客人啦?” 周一良解释,“系里面的学生。” 说着,就给苏亦介绍,“这位是咱们北大,地球物理系的主任,谢义炳教授。” 1978年,谢义炳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主任。 来之前,苏亦已经跟许婉韵打听清楚,燕东园各栋小楼的住户,所以,突然遇见这位教授,苏亦也不意外。 等周一良解释完毕后,苏亦也顺势问好,然而,跟历史系的诸位老师一样,谢教授对苏亦也充满了好奇。 临出门前,还拍了拍苏亦的肩膀,“小伙子不错,你可是这些年来第一个过来我们24号拜访的学生。” 得知到这一事实的苏亦,感慨不已。 倒是,等谢义炳教授离开,周一良很坦然道,“不过不方便大家过来到家里拜访,并非大家不愿,你不要多想。” 说实话,周一良也没有想到苏亦真的会上门,他此前发出邀请是真心的。但,这些年,不少学生听到他周一良这个“小周白毛”的名头就是畏之如虎,避之不及,哪里还会有人到周家拜访他这个昔日的北大师长。 却没有想到恰巧在图书馆偶遇的小娃子竟敢孤身前来拜访。 周一良唯一能感慨的就是这小娃子还小孩单词不懂事。也正因如此,周一良望向苏亦的目光就更加的温和,等苏亦进入客厅之后,他就朝着里面喊道,“邓老师,家里来客人了。” 苏亦刚进门,映入眼帘就是一个大书架上都被密密麻麻的书籍给塞满了,不过相比较邓广铭先先生办公室的凌乱,周家的书籍却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很明显地看出来两位先生不同的生活态度。 苏亦刚落座,就看到邓老师从里屋出来。此刻的邓老师双手捧着茶壶茶盘,腰间却还系着围裙,应该是在准备晚饭。 苏亦连忙起身问好,“邓先生好。”说着就准备帮忙接过茶盘,却被邓老师示意他坐下,“不用客气,有些烫,你先坐着,不要紧张。” 等苏亦落座,她冲茶倒茶递给苏亦以后,才笑,“以后别喊我邓先生,叫师母或者跟你们周老师一样喊我邓老师就可以。” 苏亦从善如流,“好的,师母。” 至于邓老师,先不喊了。 邓老师笑,“你想跟你周老师聊,我去做饭。”说着又问,“你没吃完饭吧?一会留下来吃饭,我多加个菜。” 苏亦连忙拒绝,“太麻烦了,我一会就回去。” 邓老师说,“别客气。” 周一良先生也说,“你才过来,你要离开,是嫌弃我们夫妻俩待客之道不成?” 苏亦哭笑不得,“学生哪敢。” 周一良摆手,“那就听你师母的。” 邓老师也不参与他俩的聊天,示意苏亦不要紧张之后,就返回里面做饭。 天地良心,苏亦真不是过来蹭饭的,他来之前,还真没想到这一出,直到邓老师系着围裙出来,他才意识到饭点了。 相比较王永兴先生健斋的住处,周家就充满了生活气息。从屋子里的生活气息来判断,似乎周家的子女都不住这里,只有老两口居住。 想想也正常,周一良先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