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26章:今日无更 (第2/2页)
传讹,说顾颉刚认为大禹是条虫。 天地良心,顾颉刚引《说文》的“禹,虫也,从禸,象形”以及“禸,兽足蹂地也。”两段,疑禹本是古代神话里的动物。其实他只是说与虫有关,并没认为大禹就是条虫。这本是图腾社会里常有的事,不足奇怪。 结果就被断章取义,大肆宣传。 那么是谁率先黑顾颉刚的? 有传闻是陈立夫屡在演讲里说:“顾颉刚说大禹王是一条虫呢!” 那么陈立夫为啥黑顾颉刚? 这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反正疑古学派,遭人黑的事情不在少数。 毕竟在当年,他们学术观点跟当时的国情有些格格不入。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山先生根据清末民初学者研究的结果,提出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 五千年从哪里算的? 就是从黄帝纪年开始算。 还把黄帝认为中华民族的祖先。 而,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恰巧就是梁启超先生率先提出来的。 然而,当时,有不少的学者接受西方研究方法的影响,认为中国历史是从西周开始。 好家伙,这样一来,就把中国西周以前的历史给抹去了。 这可能吗? 自然是不可能。 这部分历史,在殷墟的发掘成果公布以后,就不攻自破。 毕竟甲骨文的存在,已经明确证明商代的存在,表明中国历史还可以提早。 不过殷墟终究还是没有办法解决夏文化的存在。 而顾颉刚引用古文,说大禹可能是条虫,但这位老爷子也没有否认夏的存在。 然而,邹衡先生为啥偏偏去纠结这些啊? 他的课堂上为啥要讲述这些。 原因很简单。 因为他上的就是商周考古。 而商周考古就是在研究这些课题。 毕竟,57年北大考古专业还把商周考古放在中国历史考古课程上讲述。 既然提到殷墟,提到甲骨文。 邹先生自然而然,也不会只提顾颉刚,他还提到郭沫若郭老。 “我当年转入史学系读书的时候,向达先生就向我推荐郭沫若先生的诸多著作,这些著作对我有着极大的影响,我甚至花了一年时间,死啃郭沫若先生的《卜辞通纂》、《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等学术著作,才基本上掌握了有关甲骨文和金文有关的知识。当然,以我的甲骨文功底,很能在短短的一年内全部读懂这些学术著作,但是我仍然从中发现他在中国上古史研究中有三大难题没解决,致使他终身遗憾。” 说到这里,邹先生问台下众人,“大家有人读过郭老的书吗?比如他的这些甲骨文作品。” 又是一次集体不约而同的摇头。 邹先生也不意外,“你们往后可以读一读的,比如苏亦,他年纪轻轻,就掌握了不少甲骨文,通读郭沫若以及王国维两位先生的诸多甲骨文著作,这可是非常了不起的功底。” 说着,他有望向苏亦,“那么苏亦,你知道郭沫若先生还有那些难题没有解决吗?” 苏亦摇头再摇头。 他当然知道。 因为他曾经翻过郭老的书,说通读甲骨文那是扯,但读过却是真。 不仅如此,他还读过邹先生的诸多著作以及传记。 邹先生的这些疑惑,他就算不读郭沫若先生的书,仅仅是在邹先生后世的相关文章中就曾多次提及。 不过这是作弊得来的。 不是他自己的总结。 苏亦当着本尊的面,自然不好意思说。 再说,邹先生也只是习惯性提问,也不是想让他说。 不然早就让站起来回答问题了。 那么为何有这么一问呢? 自然是讲课技巧。 就是给同学们一个印象。 你们的小师兄那么厉害了,他都不知道这个问题,那么我作为老师讲给你们听,你们就要更加注意听。 此刻的苏亦,完全就是被苏亦拿当工具人。 既然是工具人就要有作为一个工具人的觉悟。 不逾越。 不然,你站起来回答问题爽了。 老师咋办? 老师也要爽啊。 你不能让老师如鲠在喉,憋在心里难受吧。 于是,苏亦很聪明的摇头。 台下的学生,显然是不知道,刚才那对视的一秒,实际上是刀光剑影,他们小师兄在跟邹先生,已经交锋数个来回。 好吧,这段说的有些夸张。 但事情大致就是这么一件事。 把苏亦拿来提溜一圈后,邹先生开始公布答案。 开始讲述着郭沫若先生未解决的三大难题。 “一、殷商前期,他在研究中国青铜时代分期时,仅仅提到滥觞期大率相当于殷商时期,而未作任何解说。” “二、先周文化,他研究西周铜器铭文时,不只一次地说到,周武王以前的铜器一件也没有而感到遗憾。” “三、夏文化问题,他认为夏代不会有多么高的文化,有的只是一点口头传下来的史影。” 好端端的,邹先生为什么会提到这个三个未解之难题。 就在学生们疑惑之际,邹先生开始说,“我当时存在一种幻想:这三大难题固然在古代文献和古代文字中都不可能得到解决,是不是能在考古学中求得解决呢?从此,我便肩负这三大难题走上了考古的征途,并且决心为此奋斗一辈子!原来我本想专攻古代文字,现在看来,古代文字既不能解决这三大难题,况且古代文字又是一项专门学问,我不可能兼顾二者,只好舍弃古代文字而专攻考古学。” “那么后来我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就是看书,读研第一年,围绕着这两大困难,首先在书本上寻找方法。除了中外考古的一般书籍外,特别注意在中国考古学方面查寻资料。在当时,中国考古学的图书还不多,找来找去,只有四套图书是值得认真阅读的,这就是《安阳发掘报告》、《中国考古学报》、《城子崖》和《斗鸡台沟东区墓葬》。可是,我读来读去,只觉得似懂非懂,根本抓不住重点。后来我才知道,这主要是因为我还没有参加田野发掘的缘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