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41章:文献太多看不完怎么办? (第1/2页)
宿先生在台上板书,大家在台下聊天,怎么感觉都不对劲。 看到苏亦开始埋头奋笔疾书的时候,其他的同学也意识到不对劲了,也纷纷埋头做笔记。 其实,这个年代的笔记尤为重要。 在没有其他参考书,PPT课件的情况之下,笔记的作用太大了。 如果继续从事考古工作的话,这些笔记都是非常重要的资料。 未来被分配到大学当老师的话,这些笔记可以说就是武功秘籍。 其实不止苏亦做笔记,就连许婉韵他们仨也都做笔记。 许婉韵跟马世昌的笔记则是挑自己喜欢的部分写,而姚华山跟苏亦一样,都需要老老实实做,前者本科不在北大读,后者压根就没读过本科,所以想要跟马世昌还跟许婉韵一样,可以拿自己学生时代的笔记来对比不可能。 尤其是马世昌,63年从北大毕业,十多年过去了还保留着当初的讲义跟笔记,苏亦在宿舍翻看他当时的笔记,都感慨不已。 用马世昌的话来说,就是舍不得丢。 跟他习惯性坐在第一排舍不得换回后排一样,重回北大读研,对于老马来说有太多的舍不得。 估计这种情况下,搁在许婉韵的身上,也差不多。 那么在有讲义的情况下,宿先生还在黑板上板书? 都写个啥呢? 自然就是各种文献了。 要把宿先生每一节课开头列出来的文献目录整理出来,都可以编著一本文献目录籍了。 那么宿先生有没有特意整理过相关文献目录籍呢? 还别说,真有。 比如后世出版的宿白讲稿,就有《汉文佛籍目录》,汉文佛籍量大类多,讲稿用高度精练的文字介绍历史上重要的汉文佛籍目录、编排方式和发展脉络。学习汉文佛籍,这本书就是必读物。 之前得知苏亦要学习梵文的时候,许婉韵当时还打趣他说,“宿先生在汉文佛籍方面有那么高的造诣,你不跟他学,反而跑去学梵文,你小子是想超越宿先生啊。” 超越宿先生? 这可能吧? 不可能。 宿先生受到的是最正统中国史学训练,从小读古文长大的,对于苏亦来说,读研究生以后,读古文都还吃力,凭啥超越宿先生? 不仅如此,宿先生从事考古研究和教学工作逾一甲子,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是中国历史时期考古学的开创者、奠基者和集大成者,又在石窟寺、佛教建筑、版本目录等方面专有所长。 全面超越宿先生,想都别想,局部超越,苏亦或许有可能。 很快,宿先生结束在黑板的板书。 台下的学生抄着抄着,就傻眼了。 看着黑板上写着密密麻麻的文献书目,台下的学生满脸茫然。 等他们反应过来,终于有学生发问,“宿先生,这么多书,我们根本看不完啊。” “是啊,宿先生,这些书太多了,我们一个学期要都看着这些书,其他课程怎么办?” “好多书,我们都是第一次听说过,宿先生,可不可以少看一点啊。” 看着写满了一大黑板的文献书目,台下的学生叫苦不迭。 就算他们是北大的学生,同龄人之中的佼佼者,但是看到黑板上的文献书目,确实大部分都没有看过的书。 心中没点意见,才见鬼了。 宿先生回答说,“我虽然写这么多书目,但没让你们都看完啊,但至少你应该到图书馆去把这些书借出来翻翻,脑袋里会有个印象,将来或许什么时候就用得上。毕竟,你们那么多人,肯定会有从事历史考古,从事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这样一来,未来再查找资料的时候,也有备无患。” 众人恍然。 也松了一口气。 然后开始埋头奋笔疾书。 既然选择考古专业,那么未来大部分人都会留在这个行业里面工作。 宿先生都说这些文献书目很重要,谁都不愿意错过。 等苏亦抄完,许婉韵有些好奇问,“这些文献,你看过多少啊?” 苏亦实话实说,“一大部分都没有看过,除了上面提到的二十四史中的十史,也就是《白沙宋墓》提到的一些文献,其他的比如《古今注》、《风俗通》这些都没读过。” 这个时候,旁边的马世昌也忍不住说,“宿先生讲课言必有据,论证充分,以至于在听到他引述《古今注》、《风俗通》、《图墓书》等文献来讲解墓葬的位置、方向、形制以及器物组合、壁画内容时,会让人有一种穿越时光的感觉,仿佛言之凿凿的宿先生就是那个墓葬丧礼的主持人似的,这种讲课方式,咱们北大考古专业也就宿先生有这种,其他先生不太采用这种方式。” 这点也得到许婉韵的认同,“宿先生的课,大部分都会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量的文献引用,相互验证,这是宿先生上课的特点,我记得这门课有一节是讲北方地区的鲜卑遗迹,宿先生用考古文物论证拓跋鲜卑南迁路线,时空转换和社会发展、文化演进环环相扣,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方法、逻辑美轮美奂,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所以,每一次听宿先生讲课都是一种享受,但,有时候也很沮丧,常常感慨自己才疏学浅。” 这种感觉,不仅他俩有,苏亦也有,而且还更加强烈。 其实,宿先生的《白沙宋墓》发掘报告,注释极多,里面有大量的文献,台上不少的部分文献都是用重叠的。 但有些部分,白沙宋墓则没有。 毕竟白沙宋墓,是宋代墓葬,今天这节课则是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完美避开宋代考古。 但他们之间就没有关联吗? 并非如此。 宋人的书籍,也可以用来研究宋以前的墓葬考古。 比如宿先生列的文献就有一部《玉髓真经》,这书光听名字,都下意识把他归类为武功秘籍,然而,这其实是一部有关风水占星学的作品,宋代张洞玄撰,刘允中注,蔡元定发挥,崔与之补述。被称为风水师看家宝典。 这书,苏亦还是第一次知道,却被列在上面了。 相比较这书,《古今注》就著名多了,《古今注》三卷,晋崔豹撰。 崔豹,字正雄,惠帝时官至太子太傅丞。 此书是一部对古代和当时各类事物进行解说诠释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