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85章:我,苏亦,中国农业考古学奠基人 (第3/5页)
么问题?」朱先生问。 苏亦说,「就是过于简单,发掘简报是针对石峡墓葬分期,扩大到整个石峡遗址,不仅仅有墓葬,墓葬以外的文化层如何论述?肯定不能用墓葬的分期来囊括其中,因此,我个人的看法是把石峡遗址分为四期,以文化层为根据,把石峡墓葬囊括在其中,统一论述。」 他说完,朱先生笑道,「好小子,一下子就把我跟苏先生两人的学术成果都给否定了。」 苏亦连忙摇头,「可没有,我只是继承跟发扬。」 发掘简报主要是由朱先生撰写,而苏秉琦先生的文章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论述的,都是主张分三期,结果,他现在一来就分四期,某种意义来说,就是推翻。 还好不是颠覆,不然就离谱了。 「还有呢?」 「差不多是这样了。」 苏亦说完,两位先生就不依他了。 「你既然觉得要分为四期,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吧?都说一说,不要藏着掖着。」 于是,苏亦就真的说了。 「其实,简报中,把开口于下文化层的墓葬,根据叠压、打破关系以及随葬器物的组合情况被分为三期,其他墓葬为第四期。我的思路也是从这里来的,而且,苏先生的文章对下文化层的年代也做了更详细的论述,认为下文化层不仅有距今5000~4000年的遗存,还包括距今6000~5000年的一部分遗存。我是把这些元素都结合在一起,然后重新划分的。」 对于这段话,两位先生也没有反驳。 研究分析,在前辈的基础上做进一步补充跟纠正,是极为正常的事情。 苏亦的说法,也不是胡说八道,于是,两人示意他继续。 「其实,根据我的研究,咱们可以把石峡文化或第层早期分为第一期。」 「根据是什么?」朱先生问。 苏亦说,「主要还是根据陶器分类,这一时期的陶器的火候低,易破碎,纹饰有细绳纹、刻划纹、指甲纹、小圆圈纹等,器类主要有釜、圜底罐、圈足盘等。」 「第二期呢?」 两位先生也没有发表评论,而是让他接着说。 「第二期,就是遗址的下文化层,即石峡文化。结合简报的观点,我个人认为下文化层及第一至三期墓葬为石峡文化遗存。」 「第三期呢?」 「第三期,也就是遗址的中文化层,对应的,就是简报中所称的第四期墓葬。如果细分的话,第四期墓葬还分前、后两段。」 「根据是什么?」 「还是陶器的分类,这个时期的陶器的特点为大敞口、高领、折肩、凹底或圜底,石器中最有特点的是石戈、石环。」 朱先生点头,笑道,「那么你的第四期,应该就是遗址的上文化层了吧?」 苏亦笑道,「是的!这一时期的有饰夔纹、云雷纹、方格纹的印纹硬陶及原始瓷器和小型青铜工具、兵器。」 「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杨先生说。 苏亦想了想,说,「我看了一下资料,比较难分期的话,还是第一层,它分布于整个发掘期,被石峡文化墓葬和石峡第三期文化遗存所打破。而且遗迹、遗物较少,这一时期稍微不注意,很容易就模糊过去。」 「此外,就是第二期,除遗址的地层外,还有大量的墓葬,这一时期的墓葬,其实也可以继续细分,可以按照简报的来,至于,墓葬的第四期已经不属于石峡文化的范畴,所以我就划入了第四期,这部分在简报中,背笼统的分为石峡遗址中文化层。」 他说完,看着两位先生的望着的眼神有些怪。 苏亦连忙说道,「以上只是我个人的愚见,两位老师不要见怪,说的不对的地方,还请指正。」 瞬间,两位先生都笑起来了。 「小滑头。」朱先生笑,「之前我就杨师兄说你在地层学方面的学的比较精通,深得梁思永先生的真传,现在看来,杨师兄小看你了,没想到你这家伙也深得苏先生瓦鬲分类的精髓啊!」 苏亦憨笑,「献丑了,献丑了!」 这年头,正是考古学「中国学派」崛起的黄金年代,在科技考古受限的年代,以苏先生为首的瓦鬲分类,器物排队,就是考古学断代研究最为重要的方法方式。 想要研究史前文化,没有这本领,搞不定啊。 当然,苏亦也没有掌握啥精髓。 他对考古类型学,顶多算是摸到门槛。 石峡遗址,他现在能够接触的就是一两篇文章,以及库房里面还不知道整理到猴年马月的出土器物。 要不是经过一个多月的整理,他要是跟大言不惭地说上面这些话。 早就被两位先生给轰出去了。 然而,更加让苏亦没有想到的是,他刚说完,两位先生点了点头,朱先生就说道,「既然如此,你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写一篇石峡遗址发掘与分期文章吧。」 怎么可能。 苏亦连忙摇头,「不行,我连石峡遗址发掘都没有参与,不合适写这个文章。」 不曾想朱先生坚持,「没事,我来给你当指导老师。」 苏亦还是摇头,「不合适,这些都不是我的成果。」 「可是你却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且这个见解,我跟杨师兄也非常认同。」 苏亦只能弱弱地说道,「朱老师,我真的不合适,我研究的是佛教考古,对史前考古不擅长,也没有参加石峡遗址的发掘。不管从哪一个方面来说,我都不合适。」 最终还是杨先生说,「行吧,文章让你朱老师来写,到时候,给你第二作者的署名,这个没有问题吧。」 朱先生说,「我没意见。」 苏亦也连忙表态,「我也没意见。」 于是,这事就这么定下来了。 对于这一幕,曹子钧跟沈明俩人也见怪不怪了。 尤其是沈明,他跟苏亦相处这段时间,更加夸张的事情都见过,更别说,跟朱先生合作写文章这种小事了。 唯一让他感慨的就是苏亦小子,还知道谦虚了。 学界普遍认为,田野考古包括调查发掘、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三个阶段。 考古发掘部分,肯定是要从布方开始,包括辨认土色,划分堆积单位,清理遗迹,提取遗物,记录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