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大学考古_第288章: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开始发掘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88章: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开始发掘了 (第4/5页)

中国考古中国人说了算,严禁任何外国学者参与中国考古工作。

    这也是为什么,中美第一次联合考古工作会放在1993才开始。

    其实,之所以有这一次联合考古,这一切的起因都因为1991年8月,第一届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南昌召开。

    在时任江西社科院副院长陈文骅、江西博物馆馆长兼江西考古研究所所长彭世凡以及美国安德沃基金会主任马尼士博士三人的推动之下才有这一次联合考古活动。

    历史总是惊人的巧合。

    提前了12年,合作单位变成为广东博物馆,合作者就从马尼士博士变成北大的在读研究生苏亦同学。

    马尼士在国际上享誉盛名,长期从事农业起源的研究,其最卓越的贡献是在墨西哥发掘,发现了玉米演化过程,将人类种植玉米的历史推前到9000年前,成为墨西哥的功臣和世界农业考古特别是玉米起源研究最具权威的人物。

    跟对方相比较,苏亦就是个渣。

    同样,他能够调动的资源也少得可怜。

    甚至说,现在的他,啥资料都调动不了。

    唯一,靠的就是先知先觉。

    前世,联合考古队之所以花费好几年的时间,不仅仅是发掘难度,还因为马尼士的选址问题。

    他一开始考察选址的范围很大,跋山涉水而是20多天,其中就涉及到铜鼓、宜丰、上饶、东乡、鹰潭、东平和万年等十几个市县。

    经过实地考察研究,选定乐平的洪岩洞和万年的仙人洞遗址、吊桶环洞遗址等为发掘目标。

    苏亦自然不需要花费时间去做实地考察。

    甚至,也不需要选定多个目标。

    直奔仙人洞遗址即可。

    前世,联合考古队走了不少的弯路。

    比如,他们选定乐平的洪岩洞作为发掘目标,就碰了一鼻子灰。

    洪岩洞太大了,大洞套小洞,足可容纳一二千人。

    这个洞,在历史上也小有名气。

    传说因宋朝外交家洪皓曾身居此洞苦读诗书数载而得名。

    当然,考古发掘跟历史传说没啥关系,之所以选择它为目标,主要从地势和地理环境上看,这里是史前古人居住的理想场所。

    结果,经过一个多月夜以继日的探寻,收获的只有五六千年前的一些陶片、骨器等,发掘成果60年代发掘的万年仙人洞都比不上。

    让联合考古队众人大失所望。

    之所以没有获得预期的成果,那是因为洪岩洞洞口正处山腰半坡之中,前低后高,山水冲刷,再加上历代古人在此活动、滞留所积淀的地层遭到破坏,这是发掘失败的原因所在。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之前南朝古人在此洞xue读书的传说,并没有给它的发掘添加了传奇的色彩,反而是严重的破坏者。

    相比较之下,剩下的万年仙人洞遗址、吊桶环洞遗址等发掘目标,则成果斐然。

    当时,联合考古队的野心很多,直接在大源盆地选中了仙人洞、吊桶环洞、蝙蝠洞三个洞xue遗址作为发掘目标。

    三洞彼此相距只有数百米,联合考古队为了抢时间,兵分三路同时作战。

    就算如此,每一个洞xue参与发掘的成员也都是七八个。

    仅仅从人数上也是苏亦他们现在的一倍。

    苏亦野心不大,不理会吊桶环洞、蝙蝠洞只认仙人洞遗址。

    只要一个洞xue取到发掘成果,未来,才有资源投入另外两个洞xue的发掘之中。

    苏亦四人在仙人洞遗址外面等了差不多一个多小时,太阳高升,光线正好,带着照明设备就进入仙人洞内。

    洞外阳光明媚,洞内阴冷潮湿。

    走在前头的陈文骅望着苏亦,问道,「老弟,真的要采用全新的发掘方案,不改变吗?」

    苏亦点了点头,「是的,咱们人数太少了,一平方米为一探方,而且是跳跃式发掘,正合适。」

    沈明嘀咕,「老美的方案,真的靠谱吗?」

    苏亦笑,「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靠谱的,咱们传统的发掘方案,都是大探方,而且还是连续性发掘,按照这个程度,咱们估计挖了一两个月都搞不定。」

    陈文骅说,「一两个月无所谓,我现在就是担心咱们找的标本,没法检测出来。」

    苏亦说,「没事,咱们尽人事听天命吧。」

    大家也都笑起来了。

    其实,苏亦心中慌得一逼。

    虽然只是四个人的发掘小队,人数少的可怜,跟盗墓小队差不多,但是资格最老的陈文骅对地形地貌熟悉,却对考古发掘方案不熟悉。

    他以前都是发掘墓葬,找器物遗存。

    找古植物遗存,他还是头一遭。

    几乎整个发掘过程,从选址到发掘方案都是苏亦来设定的。

    这个方面,国内几乎毫无案例可循。

    国内没有,咋办?

    当然是按照国外的方式来了。

    于是,苏亦张口闭口就是欧美学者的先进方案。

    直接把陈文骅几人忽悠瘸了。

    就连他的徒弟小王望向苏亦的目光都充满了崇拜。

    面对这种目光,苏亦心中就更慌了。

    但他不敢说啊。

    只能硬着头皮来。

    根据陈文骅的指引,避开60年代前后两次发掘过的地方,选择了一个全新的位置作为T1探方,开挖。

    沈明感慨,「之前发掘河宕遗址的时候,就算是试掘最小的探方也都是4X2平,现在却变成一个探方一平,总觉得心慌。」

    陈文骅道,「万事开头难,总要有第一次嘛,咱们要相信苏老弟,他能够在文章如此大胆的预测并且还获得诸多学者的支持,就说明这个方案的可行性。当然,任何一次考古发掘都是存在偶然性,没有取到预期的成果也正常,咱们这些年在考古发掘过程之中,走的弯路还少吗?」

    他的话虽然是在安慰沈明的,但从最后的话语之中,也表明他的真实态度。

    就是对此行不抱太大的希望。

    始终患得患失。

    苏亦心慌不是担心找不到标本。

    他心慌的是,标本找到了,科技水平达不到鉴定不出来。

    这就有些蛋疼了。

    不管如何,先找再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