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85章 李治驾崩 (第2/3页)
薛绍身子向后一倒,整个人躺在地上,目光渐渐变得绝望。 河东侯瞥了他一眼,想到自己在河东的私生子,哀叹一声,心中终于做出决定。 “萧公爷,还望你言而有信!” 宋国公站直身躯,朗声道:“我们萧家以前也当过这天下雄主,薛侯爷还信不过我吗?” 河东侯深吸一口气,道:“那东西就在公祠后的密道中,机关在右侧墙上,第三盏石灯内。” 次日午时,河东侯府被抄的消息传遍整个长安,一时之间,两个薛家都被抄了,长安民众议论纷纷。 不知情的还以为河东侯府是被平国公府连累。 下午酉时,武承嗣亲自带领一队金吾卫进入薛府,将无数只大箱子抬上马车。 然后马车队在军队严密保护下,朝着大明宫而去。 国库主库有两个,分别位于紫宸殿左右两边。 武承嗣站在其中一个主库外面,望着最后一箱铜钱运入库中,心中那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下。 在武承嗣身后,太府卿和少府监双眼都在发光。 太府卿是名须发皆白的年老官员,他摸着长须,笑吟吟道: “想不到河东侯府竟这么有钱,他一家的财富就接近总库十分之一了,周王殿下,这样一来,您的西讨大营就可以继续维持了。” 他本是有意讨好,没想到却迎来武承嗣一个白眼。 “你们这回可得把钱管好了,要是再有丝毫差错,本王唯你们是问!” 说完甩袖离去。 太府卿花白的眉毛皱成一团,道:“杨府监,周王殿下这是怎么了,好像瞧着不太高兴呀。” 杨府监是名四十多岁的中年人,高鼻阔眼,表情颇为冷峻。 他抖了抖袖子,低声道:“李公,你最近没听到一个传闻吗?” “什么传闻?”老府卿问。 “听说国库的钱被人暗中窃盗,主谋之一便是薛家。薛家这些钱搞不好就是从国库中盗出去的!” 李府卿老眼一瞪,道:“胡说,老夫掌管国库多年,从未发现任何疏漏,账目上也明明白白,怎会有人盗取国库?” 杨府监淡淡道:“本官也只是听说而已。” 李府卿哼哼唧唧道:“传这谣言的人当真可恶,要是让老夫知道是谁,瞧我不老大耳刮子抽他!” …… 武承嗣离开左藏库,正要去向武媚禀告,忽然瞧见上官婉儿提着裙子,从一条宫道急急忙忙奔来。 “婉儿,怎么了?” 上官婉儿急切道:“殿下,皇后殿下让您立刻赶往金銮别院!” 武承嗣心中一惊,一种不好的预感升起,快步向金銮别院奔行。 行至半路,忽遇太平公主,她也是收到消息赶来。 到得殿外时,只见武媚身着一袭明黄曳地长裙,站在门廊边,静静望着晚空,神情充满忧伤。 两人来到她身前,太平公主脸现惊恐之色,道:“母后,父皇不会是……” 武媚淡淡道:“你们进去见见他吧。” 太平公主松了口气,飞步进入殿中,武承嗣也跟着入殿。 来到里间,只见李治躺在床上,形容枯槁,虚弱已极。 太平公主扑在床檐,泣不成声:“父皇,您……怎么……变成这样了……” 李治吃力的转过头,慢慢伸手放在太平公主头上,轻轻道:“孩子……父皇累了……要休息了……”声音说不出的沙哑。 武承嗣偏过头,眼角微见湿润,一年多的相处,他能够感受得到,李治是真心将他当做亲人。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响起,太子李弘和殷王李旦也来了。 又过了一会,英王李显也到了,众人瞧见李治模样,皆哀泣不绝。 李治连连道:“都别哭了……别哭了……”不过声音虚弱,几人听后反而哀心更盛。 “陛下让你们都别哭了,没听见吗!” 武媚清冷威严的声音从身后传来,缓步走了进来。 太平公主和众皇子顿时止住哭声。 别人都是慢慢止住,李显则是立刻用手捂住嘴巴,一张脸涨的通红,似乎生怕多出声一句,便惹得武媚责骂。 武媚来到李治身边,柔声道:“陛下,他们都来了,你有什么话就交代吧。” 李治吸了几口长气,道:“朕死了后,你们兄妹几人要相互亲爱,不得同室cao戈,都记住了吗!” 三名皇子和太平公主齐声应是。 李治目光转向武承嗣,道: “承嗣,你父母早亡,朕和皇后一直视你如己出,你处事稳重,品性端直,朕十分喜爱。望你以后能与他们和睦友爱,相互扶持。” 武承嗣暗叹一口气,点头答应了。 李治又看向武媚,道:“媚娘,朕将他们都托付给你了。” 武媚怔了一下,道:“你放心,我会照顾好他们的。” 李治点了点头,道:“宣大臣们进来吧。” 魏东福应诺一声。 少顷,中书令刘仁轨、侍中刘齐贤、司空李勣、司徒苏定方、尚书左仆射李敬玄、尚书右仆射裴炎一同入内。 李治用严肃的表情扫视了在场所有人一眼,脸上如同笼罩一层神圣的光辉。 “听旨!” 包括武媚在内,屋内每个人都躬下了身。 “朕死之后,七天装在灵柩内,皇太子在灵柩前即皇帝位。园陵制度,务以节俭!” “太子宽仁有余,锐意不足,你等要好好辅佐他,帮助他。朝中大小政务,太子需多听大臣意见,不可独自专断。 有军国大事不能决断者,请太后处理决断。尔等将来皆要悉心辅佐……新皇,莫负朕……之厚……意……” 这几句话一口气说出,到了后面,终是气力不足,难以为继。 武承嗣急忙抬头,只见李治脑袋侧在一边,眼睛失去光彩,脸上竟带着一丝奇异的微笑。 这位长期被病痛折磨的皇帝,在临死之际,终于能从这种可怕的折磨中解脱,露出笑容,实在让人唏嘘。 公元667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