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六十一章 惊变之始(上)(6.2k) (第1/2页)
走进不科学正文卷第一百六十一章惊变之始三个星期后。 苏府。 依旧是徐云先前制备发电机的那个小院子里。 只见此时此刻,院子四周都已经被清理干净,连石桌和花木都被挪开了。 整個院落之中。 唯独在中心区域留下了一个顶部由砖砌拼接成拱形、有些类似棺材的古怪设备。 设备边上则站着老苏、王禀哥俩、宗泽、王厚、齐格飞以及...... 一位须发皆白却精神矍铄的老者。 当然了。 徐云自然也在。。 此时他正全神贯注的盯着拱形设备内部,眼睛一动不动。 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便转过头,对谢老都管道: “老都管,可以停下来了。” 谢老都管闻言,连忙应了声是。 转过身,将原本正在抽拉鼓风机的驴给停了下来,并且很有爱心的在它面前放了一大把草: “抓紧时间填点肚子,待会儿还要你呢。” 驴兄: “.......” 徐云则又看向了早已等候在此的齐格飞,朝他拱了拱手,笑着道: “齐师傅,有劳了。” “公子客气了,分内之事而已。” 齐格飞朝他回了个很可靠的眼神,带着几位工匠走到设备边,用铁棍撬开了一个预设好的盖子。 随着盖子被撬开,一股带着灼热的粘稠铁水,开始缓缓从槽口流入了一个挖好的小塘中。 接着齐格飞按照徐云先前的嘱咐,向着小塘中的铁水轻而均匀的撒着生铁粉。 另外几人则用柳木棍飞快的搅动着。 见此情形。 徐云内心方才轻松了少许。 在华夏古代,百炼钢和锻制钢是最常见的两种钢铁铸造方式。 以宋代制器局的成品为例,其中的含硫量大概在万分之十一,也就是千分之一左右。 先前提及过。 钢铁中硫和磷每差万分之一,效果都堪称天差地别,截然不是一个概念。 现代钢铁工艺也基本上以这个差值,作为品级的界定线,分成普通钢、高级钢、特级钢、特级巅峰钢、特级大圆满钢、半步超脱钢等等..... 总而言之。 和现代最普通钢铁的万分之五比起来,宋代普通钢铁成品差了足足六个数量级。 哪怕是拿制器局中最优质的钢铁成品相比,也顶多把级差缩短到四点五左右罢了。 因此徐云抱着‘反正任务是搞事’的想法,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搞了个大的: 他将贝色麦的贝氏炼钢法与明末的灌钢法相结合,又以本土1956小容积炉子为模板,设计出了一个两立方米的反射炉。 所谓反射炉,指的是一种室式火焰炉。 燃料在它燃烧室燃烧,生成的热量则靠炉顶反射到加热室加热坯料。 炉内传热方式不仅是靠火焰的反射,而且更主要的是借助炉顶、炉壁和炽热气体的辐射传热。 因此在设计规格上也有一定的要求。 徐云这次采用的为砖砌反拱炉底,厚为900毫米左右,由下而上依次为: 炉底铸铁板、20毫米石棉板、300毫米粘土砖、100毫米捣打料层,以及最上层砌的镁砖反供。 什么? 你问镁砖怎么来? 将菱镁矿经过高温煅烧,再破碎到一定粒度后成为烧结镁砂,压制后就能得到镁砖了。 考虑到试制备马铁蹄的熔体比和深度较小,因此徐云采用的是129°的反拱中心角. 这样一来。 炉内温度可以很轻松的达到1600度以上,甚至接近1800。 而除了设备之外,徐云在原料方面也做了一些改进。 比如在烟煤在隔绝空气炼焦,用焦炭代替煤作燃料。 又比如用灌钢的方法脱碳等等。 当然了。 更关键的则是另一个步骤: 增加抽拉的风箱。 这步没啥资源消耗,更没啥人力成本,就是比较累驴。 接着又过了一会儿,齐格飞朝徐云举手示意: “王公子,铁水已成海绵状了。” 徐云快步走到槽口边,刚一近前,便有一股灼热的气息涌了上来: “齐师傅,生铁屑都加好了吗?” “加好了。” 徐云见说一点头: “那就把铁水切块盛起,放到第二层,通入氧气。” 齐格飞在先前已经练习过了相关cao作方法,因此没费多少功夫,便将灌入生铁屑的铁水转移到了反射炉的第二层。 反射炉第二层的温度要比第一层低很多,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不是煅烧,而是...... 通入氧气。 或者准确点说是...... 通入纯氧。 没错。 纯氧。 这也是徐云有信心锻造出杂质含量更低的钢铁的原因: 众所周知。 制取纯氧属于有手就行的cao作,不会真有人不会吧? 咳咳..... 考虑到反射炉内温度极高的原因,徐云并没有采用电解水制氧: 电解水制氧耗能大且不说,还容易混合有氢气。 氢气一旦和氧气的浓度达到一定的界限,在反射炉内很容易发生某些迪达拉行为。 因此,这次徐云选择的是后世标准的实验室制氧手段。 也就是加热热高锰酸钾来收集氧气。 首先徐云通过老苏的人脉找到了软锰矿,这种而一种非常常见的矿石,汴京城中都能找到一大堆。 随后将其与硝酸钾加热,产生锰酸钾,再于碱性溶液中与氧化剂进行电解。 这样一来,就得到了高锰酸钾。 蛤? 你问碳酸钾是怎么来的? 还记得制备氯气时,通过酸梅汤铺要来的硝石制作成的硝酸钾盐桥吗? 所以还是那句话: 徐云搞出的发电机和电解池,远远不仅是为了炫技那么简单。 接着,他又指挥齐格飞,将传输氧气的铜管移到了二层入口。 虽然铜的熔点只有1100度不到,但二层反射炉的温度本就不高。 加之铜管只是连到槽口,因此可以不用考虑铜管会融化的情况。 “小心点...慢慢捅进去...它很敏感的...准备,要出了....你看好点,别让里头的水溅出来....” 铜管中连接着老苏设计的自吸泵,随着阀门开启,大量氧气很快被输送进了第二层。 这些纯氧迅速与海绵状钢水中的碳、磷、硫结合,氧化后逸出通过驴兄拉动的鼓风口溢出。 短短两刻种过后,便将钢水的纯度拉伸到了一个极其高的数值——相对于这个时代而言。 “可惜啊...可惜....” 看着已经进入最后阶段的钢水,徐云不由微微摇了摇头。 一旁的王禀见状,不由问道: “小王,你在可惜什么?” 徐云叹了口气,说道: “咱们准备的时间不够,相关技术设备也不足,硬件条件有些差。” “所以理论上铸造出的成品钢铁,耐久度至多只能达到寻常钢铁的十五倍左右......” 王禀: “o_o?” 徐云并没有注意到王禀的表情,这个在王禀看起来很装x的话,其实是他的真实想法。 毕竟若是有条件的话。 不需要太多步骤,只要往钢水中再加入镍和铬,便可以很轻松的再将钢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