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一十二章 代价与传承(万字更新!!!!) (第2/4页)
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做到。 说来也巧。 上辈子徐云在写的时候,也曾经提及过这种精度的概念。 当时曾经有读者提出过一句疑问: “不对啊,某个空调品牌不是号称五轴精度做到了0.003吗?” 这问题比语法的无脑杠要好多了,但怎么说呢...... 骗子倒是不至于。 但那家公司在宣传上,其实是玩了一个文字游戏的。 说起五轴精度,首先要明确一点。 那就是五轴精度并不是指单根轴精度。 比如x轴精度0.003,那这台机器的精度就是0.003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五轴精度应该是三直线轴精度 两旋转轴精度=真正精度。 假如每根轴误差都在0.003,那么五轴精度的累计误差会比0.003高的多。 而在那家企业公开的数据中。 所谓的0.003精度指的其实是Z轴精度,而非五轴整体。 根据徐云了解到的信息,那家空调企业的实际精度能有0.008都算高了。 目前国内最顶尖的企业应该是燕京精雕,是目前少有具有独立研发能力的设备厂。 其产品质量在国产小五轴市场,可以说得上数一数二。 但在世界上嘛...... 给点面子的说,二流末吧。 燕京精雕都不敢说独立技术做到0.003,就更别说那家空调企业了。 哪怕是国际上很有名的哈默五轴加工中心,世界一流品牌,加工零件也才勉强能做到0.003~0.005之间的精度而已。 能达到0.003这种基数的机床,最少都是JISB6336乃至JISB6338的标准。 而实际上呢。 那家企业连JISB6201都没过...... 像这种堪称工业或者科研命脉类的新闻还是多看看官方的比较好,商业渠道的多少都有些夸大的嫌疑。 毕竟某些程度上机床和光刻机是有共通点的。 真要是有技术突破,必然会在舆论上引起轩然大波,甚至可能引发某些贸易制裁。 话题再回归原处。 国内都没什么企业能做到这种精度,因此在得知汉华厂解决了精度难题后,徐云心中的惊诧倒也便不难理解了。 与此同时。 电话对头。 赵海阳揉了揉有些发痛的耳朵,又看了眼身边的林振华,继续说道: “徐博士,这事儿说起来比较复杂,要不伱先到研究中心咱们见面说?” 徐云对此自无意见: “没问题,我现在就过去。” 挂断电话后。 徐云嘱咐唐栗和老苏去通知团队其他人。 自己则将驴妹暂时交给招待所前台,快步赶去了研究中心。 十五分钟后。 徐云抵达研究中心。 很快,他便在先前的那间实验室里见到了赵海阳,喻元勇以及...... 林振华。 不知道是不是错觉。 徐云总觉的几日不见,林振华的脸上似乎多了一些疲态? 难道是又没买到鱼? “林老,赵经理,喻主任。” 见到林振华也在场,徐云便不再去向赵海阳询问情况了。 在打完招呼后,他主动看向了林振华,问道: “林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虽然他到现在还不清楚具体是怎么回事儿,为什么这么大一个壁垒问题如此突然的便被解决了。 但从眼下的情形来看。 环化设备模组,多半和这位汉华重工的一把手有关系。 看着有些急切的徐云,林振华没有选择直接回答。 而是从身边取出了一份文件,递到徐云面前,说道: “小徐,你先看看这个。” 徐云眨了眨眼。 他的心中虽然有千百般疑惑,但对方毕竟是位长辈。 因此他只好接过文件,按照林振华的要求看了起来。 不过看着看着。 徐云的表情便逐渐凝重了起来。 “注芯口0.017X.....” “mianar系数7.923.....” “Rα0.04.....” “均质容器...40升?” 每看完其中一栏,徐云的心跳都会加快一拍。 片刻过后。 徐云猛然从文件上抬起头,目光紧紧的盯着林振华: “林老,这是...这是...这是我们那套生产线的五小时生产报告?” 林振华笑着点了点头: “没错。” 面对林振华的肯定,饶是徐云两世为人,此时也不由有些茫然: “可...可这怎么可能呢?” “这上面的每一项系数,都是Nutrien那套FOERDA-T632的五倍以上。” “折算成精度最少都在0.0015以内,国内哪家机床厂能够做出这种精度的模组?” “无论是燕京精雕还是大连科德,都不可能具备这种实力吧?” 说着说着。 徐云便朝四下里张望了起来,想要找到对应的模具好好研究一番。 不过很快。 他的举动便被林振华给打断了: “小徐,你别找了,模具不在这儿,你妹注意到报告是传真复印件吗?” “那套模具这会儿还在魔都呢,过两天会直接发到你们公司的。” “魔都?” 徐云闻言一愣,心中飞快的闪过了几个魔都的机床企业名称。 上一机? 不可能。 上一机在国内前十够呛,必然没这能力。 或者说茂德传动? 不对不对,这家更不可能了,国内都排不上前五十。 但除了这两家之外....... 魔都还能有谁呢? 总不能魔都真开了个光门,从大莫界用神念来搞出的这套模具吧? 而就在徐云苦思冥想之际。 他的脑海中忽然闪过了一件听田良伟提过的往事: 这位林厂长在汉华厂做基层小工的时候,曾经结识并且帮助过一位名叫胡杨的木工,二者感情很深。 后来他在意外之下才知晓。 此人原来是那些年变故中被保护性派到汉华厂,隐姓埋名的海军舰艇研究院推进器系统工程所总工程师。 待对方恢复身份后,林振华又帮了他不少忙,便和海军方面结下了深厚的关系。 这事儿的传播度很广,也是华夏工业史上很有名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