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二十二章 真相大白 (第1/2页)
,走进不科学 半个小时后。 威廉·汤姆逊拎着洗好的土豆回到了马车边。 此时的威尔已经准备好了锅具和柴火,带着徐云麻溜儿的将土豆切块入锅,开始做起了晚饭。 啪啪啪—— 干硬的柴火在火堆里发出了清脆的崩裂声,在空旷的森林里显得极其清晰。 一旁的威尔则一边哼着歌,一边朝面包上涂抹着猪油。 没错。 猪油。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 西方人似乎不怎么喜欢吃猪rou,他们的餐谱上常见的荤菜往往是牛羊和鸡之类的禽rou。 怎么说呢...... 这也算是个刻板印象吧。 例如西班牙人就很喜欢吃火腿,伊比利亚火腿甚至是欧洲非常有名的一道特产。 德国人则特喜欢吃猪脚。 他们对猪脚的喜好程度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地步呢——德国的麦当劳里都在卖猪脚,德甲比赛的足球场里也能买到猪脚。 所以你在看德甲转播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一手拿着猪脚,一手拿着啤酒的观众。 猪脚这玩意儿在德国,基本上和沙县拌面一样属于国民菜品。 还有罗马尼亚人很喜欢吃猪的松板rou,也就是猪颈两侧的那部分rou,也就是所谓的“黄金六两”。 目前国内的大蒜有相当部分都是出口到的罗马尼亚,被用于松板rou的烹制。 至于英国呢...... 英国有一道菜叫做黑布丁——这玩意儿是一道荤菜,由猪血和牛血加上燕麦制成,在英国北部是一道很典型的早餐。 因此同样。 在19世纪的欧洲,猪油也是一种常见的面包作料。 它的名字叫做油沥,直到后来才被黄油代替。 滋滋滋—— 固体的油沥在火堆的高温下逐渐化成了粘稠的液体,浸润了干裂额面包。 一股猪油特有的香味也随之扑面而来,让徐云不禁想到了小时候很喜欢吃的猪油拌饭。 过了一会儿。 汤姆逊用勺子搅了搅锅底,觉得火候差不多了,便给威尔和徐云各自装了碗土豆汤: “威尔,罗峰,拿去吧。” 威尔和徐云各自接过木碗: “谢谢。” 徐云道完谢刚准备喝汤,忽然发现自己碗里的咸熏rou明显要比威尔的多一些。 拿错了吗? 见此情形。 他不由看向汤姆逊,迟疑道: “汤姆逊先生,这.....” 汤姆逊猜到了他的想法,依旧是一副没啥波动的表情,说道: “你的昏迷多半是因为缺乏营养所致,手臂又受了伤,多吃一点rou是应该的。” “既然带上你了那就要对你负责,这些东西不值多少钱,别再出其他状况就好。” 徐云闻言,不由意外的看了他一眼。 在后世的相关文献上,汤姆逊一直都是个不苟言笑、非常高冷的形象,朋友也不算多。 例如他的葬礼上,来宾总数只有15位,四桌麻将都凑不起来呢。 结果没想到。 这个看上去很高冷的热力学之父,本人的心地倒是意外的有些善良。 不过这种二次元的金发傲娇感是怎么回事呢...... 随后汤姆逊又给自己装了碗土豆汤,用修长的手指掰开一小块面包,趁热蘸起了汤汁。 这种细嚼慢咽的动作配合上嘎吱嘎吱的篝火,隐约有种深色调的优雅感。 真·绅士风范。 至于一旁的威尔嘛,则就没那么文雅了。 只见这个乡下男孩呼噜噜的喝下一大口汤,毫无顾忌的用袖口抹了把嘴角: “真香!” 汤姆逊见状不由看了眼威尔,说道: “威尔,你这习惯可得改改了,等到了...到了伦敦,这种行为在餐桌上可是很失礼的。” 威尔嘿嘿的笑了几下,像极了课堂上被老师点名的学生: “知道啦,汤姆逊先生。” 汤姆逊这才点点头,随后他又想到了什么,对徐云道: “对了罗峰,我和威尔这次外出只带了一顶帐篷,塞不进三个人。” “所以今晚你去睡马车车厢,没有问题吧?” 汤姆逊和威尔乘坐的马车是一架两轮马车,看上去普普通通,没啥特点。 其中车内可以坐两人,车外头的前室——也就是马夫坐的位置也可以做两人,总计四人。 车厢在扣除掉各类包裹后的空间并不大,**是不可能了,估计得坐着睡才能睡着。 不过好在徐云上辈子出差的经历还算丰富,绿皮车青旅都曾经见识过几次,适应性方面还是勉强过关的。 因此他很快便接受了要睡车厢的现实,答道: “没问题,汤姆逊先生,有个能容身的地方我就很感激了。” 汤姆逊微微颔首,又拿起身边的包裹放到腿上,一边翻找一边说道: “晚上车外没有灯光,周围又有很多枯树枝和石头,如果半夜要上厕所,可能在行动上会有些麻烦。” “所以我先借你样东西,你可以拿它来照明,明天记得还我就行了。” 徐云下意识的点了点头。 在这个时代,能够用于上厕所间隙照明的东西肯定不会是油灯或者火把,因为它们cao弄起来太麻烦了。 所以不出意外的话...... 应该是火柴或者火折子之类的东西? 然而令他惊讶的是。 片刻过后。 汤姆逊从放在裆部的袋子里,掏出了一个又黑又粗又硬的东西,握着它递到徐云面前: “找到了。” 眼看徐云有些发懵,一旁的威尔不由解释道: “罗峰先生,这东西的使用方法很简单的,只要握住它,然后上下用力就行了。” “喏,就这样。” 说着威尔接过此物,按住一个按钮,将它稍稍一推。 下一秒。 一道强光立刻从中射出,直直的打到了对面的树桩上。 咔! 威尔再次按下了开关,光线消失。 只见他轻轻把这东西在空中抛了抛,对徐云笑着道: “这东西叫做手电筒,价格不菲,一般人家里可见不着它呢。” 此时此刻。 看着得意洋洋的威尔,徐云很想对这个乡村少年说一句话: 我特么当然知道这是手电筒...... 但问题是..... 为什么它会出现在这个时间点???? 要知道。 根据之前的情况判断,如今的时间点应该是1850年左右。 顶多顶多上下浮动一年,也就是1849-1851之间。 而在后世,有个小学生都知道的知识: 1879年,爱迪生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