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八十八章 找到你了,永乐大典!(依旧9000大章,求月票!!!) (第2/4页)
至于徐云的肩膀都被抓的有点儿痛。 不过徐云却并没有在意这个感觉,而是迅速把报告翻到了下一页。 与第一页的内容不同。 第一页的报告中包含了积水和地宫规模的相关信息,算是开头的综述。 所以徐云不怎么需要对照就能汇报出相关情况。 但新一页就不太一样了。 这一页上包含有大量的梯度数据,因此即便是徐云也必须要借助边上的数据库来进行分析才行。 “0.0006t对标的应该是1.2m.....” “△4.65....那就是52厘米左右.....” “右标字符5t-3,哦,找到了....30厘米。” 过了好一会儿。 徐云方才从cao作台边抬起了头。 此时此刻连徐云本人都没有察觉,他拿着数据报告的双手正微微有些颤抖。 随后他看了眼迫不及待的翁同,深吸一口气,说道: “翁伯....翁教授,根据我们的数据对照,最终对底层地宫的内部情况如下.....” “地宫内拥有金属梯度反馈的箱子总数18个,规格均为1.5x2x1,单位为米。” “其中部分箱子为堆叠状态...也就是一个箱子上放着另一个箱子。” “每个箱子内部存有长50厘米、宽30厘米,厚度3厘米的树浆有机物,基本可以判定是在箱子内部呈竖直样式摆放的书籍。” 话音刚落。 一旁的翁同便从桌上拿起纸笔,独自计算了起来。 虽然翁同是个实打实的文科生,但在此时此刻,他却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数学素养: “1.5x2x1,一个箱子的体积就是3立方米...嗯,3立方米没错。” “一本书的体积是0.5x0.3x0.03是0.0045立方米,那么一个箱子可以存放667...不对,这不能用四舍五入,应该是可以存放666本书籍。” “如果这些书是用绳子绑缚或者书架架着的话,那么数量要再少点....用一个箱子装650本来算好了。” “650x18就是......” 算到这里。 翁同的笔尖顿时一用力,将演算的稿纸戳破了一个洞。 不过他却浑然没有在意一般,迅速在另一个空白处写下了演算的答桉: 。 随后翁同缓缓抬起头,看着自己的老搭档童怀军,喃喃着问道: “老童,永乐大典的规格是多少来着?” 童怀军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 “永乐大典完书于永乐六年,一共卷,目录60卷,成书册。” “据《尚书补传》以及现存的少数永乐副本统计,《永乐大典》正本规模宏大,单册......” “高50.3厘米,宽30厘米,厚度约在2-3厘米之间。” 不得不说。 兼任金陵博物馆讲解员的童怀军,说话的声音确实很有磁性与韵味。 如同一坛老酒般绵长而又回甘,一时间众人竟有些出神。 不过很快。 这股意境便被黄雨婷给打破了: “所以说....翁教授,童教授,地宫下的那些箱子里,装着的就是《永乐大典》?” 童怀军闻言点了点头,深吸一口气,正准备开口: “没错,多半就是《永......” 结果童怀军的话还没说完,便被翁同给飞快的打断了: “不是,肯定不是!” 童怀军转过头,一脸茫然的盯着翁同: “?????” 此时童怀军的表情,颇有些类似当年安天旭老师在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上,因为主办方放错曲子而诞生的表情包。 徐云和姜成谷等人也为之一愣。 这啥情况? 按照徐云所公布出来的数据,地宫里的那些书几乎可以肯定就是《永乐大典》——这还是翁同自己算出来的。 结果怎么这会儿他倒开始否定起来了? 随后在众人的目光下,翁同继续一反常态的说道: “书册的数量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我个人认为箱子里的东西应该是嘉靖陪葬的空白页或者其他书籍,总之绝不可能是《永乐大典》。” “如果《永乐大典》真的存在于九殿下的地宫,我当场就去把还在蓉城的那把斧头给吃掉!” 众人: “.......” 徐云也张了张嘴,想说一声功利奶不可取。 但在看到翁同紧绷着的脸部肌rou后,他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 在过去的这两天时间里,徐云和翁同也接触过几次。 配合翁瑜婧此前的介绍,他对于这位翁瑜婧口中的老翁同志,也算有了个大致印象。 实话实说。 翁同与徐云认知中的上一辈形象几乎无二。 性格稳重、不苟言笑,看小说只靠听书,注重效率从不扯澹..... 可就是这么一位刻板的大叔。 为了保证《永乐大典》能够顺利现世,甚至‘卑微’到主动插起了反向g。 或许对于翁同个人而言。 《永乐大典》有着某些必须要顺利出土的理由吧...... 因此包括徐云和陆朝阳等人在内,现场破天荒的没有人去捅破翁同的这杆旗。 接着过了一会儿。 一直没怎么发声的陆朝阳忽然举起了手,对徐云问道: “话说小徐,我有个问题一直没想通,不知道方不方便现在问问?” 徐云转过头看着他,爽快道: “啥问题?陆教授你直说就行了。” 陆朝阳想了想,用食指朝地下指了两下: “小徐,我先问你,九殿地宫和下层地宫隔了大概多厚的土层?” 徐云扫了眼报告,很快报出了一个数值: “下层地宫的顶部到九殿地宫底部的土层厚度,大概是6米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