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零一章《永乐大典》....现世!!!(中) (第2/3页)
准确来说应该是..... 四具帝棺内文物、遗骸的保护。 毕竟与存放有《永乐大典》的一体化铜殿不同。 虽然后殿的墙壁、地面和天花板都是用大理石贴合成的‘瓷砖’,看起来比普通土层牢固许多。 但它们终究不是一体化浇筑而成的。 加之长达数百年的积水浸泡,谁也不知道后殿在起重过程中会不会突然崩塌——这个概率说实话不大,但却也并非为零。 所以出于稳妥考虑。 翁同他们事先就安排了一系列的应急手段,为的就是防止小概率事件发生后帝棺遭遇风化或者损毁。 毕竟搞考古的都是老稳逼嘛。 总而言之。 在确定了方案后。 张子昂便带着施工队忙活了起来。 实话实说。 40厘米的土壤要说厚那肯定谈不上厚。 生活里24寸显示器的高度差不多就有三十多厘米了,40厘米顶多就是在显示器上方加瓶可口可乐的尺寸。 但你要说它有多薄吧那倒也不至于,真cao作起来挖个坑起码没很多人想想中的那么容易——即便土层中没多少石头。 因此在这个环节,首先上场的不是铁锹,而是小型的液压镐。 都都都—— 只见七八位土木老哥手持类似翻土机的液压镐载具,跟犁地似的在地面翻松着土壤。 这几个老哥的背后还背着个类似农药箱似的小桶,桶里有根导管连接到了液压镐上,二者似乎是一个模块。 见此情形。 徐云眼中不由冒出了一丝好奇,对翁同问道: “翁伯伯,那几位cao作员身后的桶是干什么用的?” 翁同顺着徐云的指向看了几眼,简单的哦了一声: “那是阴离子聚丙烯酰胺和聚氧乙烯失水聚醇硬脂酸酯的混合物。” “聚丙烯酰胺?” 徐云没听清...或者说没听懂翁同后半句说的物质,不过聚丙烯酰胺这玩意儿他倒是知道: “您是说松土剂?” 翁同点了点头,想了想,解释道: “算是松土剂的范畴吧,不过比农用的高效很多,是目前专门为考古挖掘研制出的一种液相剂。” “这种液相剂的渗透能力很强,松土效率大概在1.5m3/15g/6.8min左右。” “目前国内遗迹...尤其是石制遗迹的开发过程中经常可以见到这玩意儿的身影,不过三星堆那种地方还是不允许它入场——毕竟土层里的文物太多了。” 徐云这才心下了然。 或许这就是行业壁垒吧。 翁同看起来习以为常的东西,在徐云这种外行人的眼中就显得很稀奇了。 过了大概二十分钟。 土层被翻松完毕。 而到了这一步,就该人工队登场了。 由于这个环节没多少难度,就连徐云、潘院士、陆朝阳这些没啥土木经验的萌新,都被允许扛着铁锹上了场,做了次舞铲阶级。 挖地的时候徐云还喝了三碗水,这应该也算是日耕三碗了吧? 就这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工地上百号人的努力下,后殿的四个面也逐渐露出了真容。 四个小时后。 一台纵向铣挖机来到了后殿的‘脖子’处。 铣挖机械臂的轮子上布满了不规则的钉子,有点类似被扭成圈的狼牙棒,看起来极其狰狞。 当然了。 从这种粗犷的画风中就不难看出,这台设备不可能是用来切割大理石通道的——尽管大理石通道的厚度也有一米。 这台纵向铣挖机主要是为了修正切割区域上方的土层,让后续切脑袋的‘铡刀’能够更好发挥效果。 与此同时。 后殿的左、右、后三个侧面也被打出了钻洞。 随后三根粗粗的黑色管道,分别同通入了三个钻洞内。 过了一会儿。 随着抽气泵的作用,钻洞中迅速涌出了水。 积水在压力设备的协助下被送上了地面,在经过防止文物被误吸的过滤网后,被排到了一处事先挖掘好的水塘内。 待经过净化处理,这些积水便会被排入就近的一条小河中。 看过华农兄弟视频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抽水机这玩意儿你别看它出水量似乎很大,咕都咕都的贼强力。 但想要将一个普通鱼塘抽干净水,最少都需要好几个小时乃至大半天。 而永陵的后殿,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七米深的大型鱼塘。 所以后殿抽起水来虽然阵势很大,但着实也需要花不少时间。 按照翁同的介绍。 考古史上最接近后殿规模的抽水桉例,应该是梁庄王墓。 2001年4月的时候,荆门考古队对位于长滩镇大洪村的梁庄王墓进行了考古发掘。 梁庄王是明成祖朱棣的孙子,生于1411年,14岁被封为梁王。 封国在当时的湖广安陆州,18岁就任。 30岁的时候病逝,谥号庄王。 因为没有儿子,所以他在死后封国被除。 梁庄王除了死的早,他的陵墓也很特殊——他的墓室非但没有排水系统,还建在了可以见到地下水之处。 后世传闻是为了表达“不达黄泉不罢休”的想法,不过具体是真是假,就只有上辈子是梁庄王的同学才知道了。 当考古队打开地宫的时候,墓室内积水深达3米,比嘉靖地宫后殿的七米要浅一半。 但梁庄王地宫的占地面积却是后殿的两倍出头,因此墓室内积水的体积倒相差不多。 当时考古队用了10天时间才将积水抽干,随后在墓室内得到了巨大的收获: 随葬器5340余件,用金量达到16kg,用银量达到13kg,用玉量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