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掌大明朝_第二章处境堪忧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章处境堪忧 (第2/2页)

当时他正忙着准备书季诗的考试,所以他不在乎。后来,他有点沮丧,因为他不能进入皇家学院。然后他填补了湖口县的空缺。忙了之后,他推迟了娶妾的时间。

    与娶老婆不同,纳妾很简单。它不需要父母的命令,媒人的话语,也不需要三家媒体和六名新兵。只要这个人向政府部门报告就行了。与媒人结婚是一种只有妻子才能享受的荣誉和礼仪

    如果他没记错的话,当他去年考入女皇考试时,他的家人决定嫁给他。他是当地的一个大家庭。他与李家结婚后,在身体虚弱的时候就结婚了。

    至于这桩婚姻,他知道的不多。首先,他忙于准备考试,全神贯注。第二,婚姻一直是他父母的命令。媒人的话不能让他打断。

    李青云不仅记得绿色的花萼,还记得其他的东西。他的祖籍是山东省济南市石门县李家庄。他家是石门李家一个支部的长屋。

    自明朝建立以来,李氏家族已经产生了三个鞠人,这是济南著名的学术家族。

    填补了湖口县的空缺后,他想向湖口县的易士学习,在事业上发奋图强,但谁想到任正非很快就会遭遇正面打击。

    俗话说,一个新官员上任时有三把火。当然,他也不例外。第一场火灾发生在县政府的小官员身上。

    县政府的一切事务都需要由小官来执行,这可以说是县政府的基本运作。因此,他对这些小官员进行了评估,并选出了最好的官员。

    评估结果非常不令人满意。三分之二的小官员不符合要求,被他解雇。然后,他在县里张贴了一份招聘通知,任命了一批新的小官员。

    他认为,通知一公布,就应该人满为患了。不管怎么说,小官也是一份体面的工作。属于政府的工作人员吃官方食品。同时,这也是一个为国家服务的机会。

    可事实却出乎他的意料,整整半个月没有一个人来县衙应募,这使得县衙的运作处于了瘫痪状态,无法处理日常事务。

    尤为关键的是,秋税的时间日益临近。

    税收乃立国之本,如果秋税收不上来事情可就闹大了,这不单单是他今年的考政绩评要被记为差等,搞不好还要被上司革职查办。

    县衙管税收的户房除了司吏张有德外,两名负责日常事务的典吏由于考核未过被革职,两人走后湖口县各乡镇的税收通通乱了套,别说秋税了就是平常的税都无法征收,使得他十分被动。

    他没有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个地步,万般无奈下在张司吏的劝说中妥协,让张司吏把那些被革职的胥吏都重新招回来重新任用,县衙这才恢复了运作。

    这件事情使得他深受打击,在县衙更是威信扫地,于是以巡视地方事务为由,租了一叶扁舟,领着绿萼跑去了鄱阳湖上泛舟散心。

    由于心情郁闷,他在船上喝了不少酒,结果晚上小解的时候失足掉进了湖里。他是北方人不习水性,如果不是船夫抢救及时的话就被淹死了。

    其实,历史上他已经死于那场落水事故,现在身体里的灵魂是六百多年后的那个李青云,只不过两人的记忆融合在了一起,这才使得他觉得自己没死罢了。

    一幕幕往事在李青云的头脑中像放电影一样闪过,他发现以前的自己真的是太幼稚了,完全就是一个不懂人情世故的愣头青,初来乍到就想对县衙的胥吏下手,简直就是自取其辱。

    有句老话说的好,“铁打的胥吏流水的知县”,胥吏岂是那么容易对付的?

    知县干上一两任就要调离,而胥吏很多都能在县衙里干上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有些还父子相承,可谓是官场上多年的老油条,在县里的势力更是盘根错节。

    因此,那些新任知县到任后通常都会善待胥吏,因为他们要依靠胥吏来办事。

    有手段的县太爷往往恩威并施,对胥吏既拉拢又打压,掌控县衙的大局;而没手段的县太爷则与胥吏和平共处,大家井水不犯河水,相安无事,落个宾主尽欢。

    而他一上任就拿胥吏开刀,这无疑得罪了整个胥吏团体,自然也就要受到那些胥吏的反抗,结果吃了一个闷亏,心中的郁闷可想而知。

    李青云现在没心情理会那些联合起来刁难他的胥吏,也顾不上去找秦公子和那几个见死不救的家伙算帐。

    他并不是以前的那个屁事不懂的书呆子,理智告诉他这个时候千万不能冲动,以他目前的处境根本就没有跟人算帐的资本,搞不好还会送了小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