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七十三章一个新的时间点(二合一) (第2/2页)
本不知道他找不到突破口的原因在于渔阳的士绅几乎站在了同一阵线,要将他这个对立者清除掉。 章泰元等人将计就计,十分有耐心,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慢慢将一张关于魏家的网结起。 应伯宁待人真诚,总是天真的认为只要对谁好,谁最少不会害你,可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人都认识‘好’这个字。 巘戅啃书居戅。总有不知感恩之辈。 何况,他身边大多数能用的人都是别有用心之辈,以至于他的谋划,大多数都在章泰元等人边一览无余。 而魏家本就是有漏洞可循,此族早年发家离不开与南蛮之间的走私通商。 本就是有蛮人血脉的他们,也同样是后来势大依旧被人排斥的一个重要原因。 后来,魏家势力大了,早就淡化了早年的事情,相关生意也不做了。 但却架不住章泰元用此做文章。 仅一个走私通商奈何不了什么,抓些人出来顶罪也就行了。 所以一开始,章泰元想的就不仅仅是此,罪证这东西既能小心谨慎丢给别人,丢之前难道就找不到办法修饰加剧一下吗? 通过一步步让应伯宁找到这些罪证,让他以为有了机会。 但还要人劝他有耐心,把弊处说给他听,不可cao之过急。 这对急功近利之人恰恰是一味毒药。 你越拦,有些人越来劲。 多般设计,应伯宁和魏家的矛盾自然白热化。 而要知道那个时候,魏家势大,却有一股风雨飘摇之感,恰恰是势大造就的蠢才太多,膨胀者众,竟没有丝毫察觉自己即将被作为一个‘牺牲品’。 因为章泰元等人的计划本也没准备将‘应伯宁’置于死地,毕竟那一年文举只录五百人,应伯宁是来安州第一个进士。 若把他杀了,就是打今上的脸,局势变了,他们到头来逃不过一个死。 所以他们的目的,就是借应伯宁之手灭了魏家,回过头来再从应伯宁行事上让他丢官,行一箭双雕之举。 这一日,郡守应伯宁自以为的布局到了合适收网的时候,召集人马大员齐聚一堂,共赴魏家。 …… 至此,文末。 看完陆离也不得感慨留文之人的笔力,几乎让他能顺着这些文字看到过去那些事就在眼前。 也许是其中的细节太多,连许多对话都有,才显得一种真实。 可陆离的心中也有太多疑惑。 此文断在此处,其实已经预示了结局。 共赴魏家为何? 从当下的结果来看,魏家没了。 魏家余党从腊月十日一直追捕到庚子年腊月二十日! 而在那一天,魏家能找的一切幸存之辈,已经被京都一纸诏书,满门诛杀,共赴家殇。 应伯宁也死了,死于魏家老祖之手。 其他人活得很好。 这是陆离从徐启那里得到信息其中的交代。 #21434#21437#32#21827#20070#23621#32#107#101#110#115#104#117#106#117#46#99#111#109#32#21434#21437#12290所以陆离同样以为,魏家人选在这个时间点,是踩着时间复仇。 往后每一日到腊月二十都会有鲜血,因为当年这段日子是官兵们四处抓捕魏家余孽。 可余下的内容,还能有多少呢? 按照这个节奏,肯定留不到腊月二十。 那么,难道说往后几天可能只会出现小段的文字,亦或是还有更丰富的内容? 显然不可能,今日所留文章,能断处也有太多。 如果是要用鲜血以及这些往事,将‘舆论’炒起来,似乎又总觉得哪里怪怪的,有点着急的意思。 除此之外,留文的口吻也让陆离有种不像是魏家余孽。 因为文中的魏家,被形容的说不好听的,就像个脑残。 到死都是‘棋子’,这还是那个年代渔阳第一家? 何其讽刺。 这当然得感慨章泰元此人老谋深算,但如果是为家族复仇而来,挑一些抹黑的对方的不就行了,自家的丑何必要揭?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也是陆离最想不通的这些魏家人怎么可能知道这些细节? 恐怕就算是安州大员中,那些非安州系的也不可能知道那么多细节,就像是当时隐形在旁边一样。 毕竟这件事之所以被封存,就是其中牵扯的是一些不能摆到台面上的东西,就算当事人记录也不敢全盘托出,细节很多都埋藏在历史中了。 他们背后一定有人。 这是陆离早就明确之处,可现在他有些怀疑‘魏家背后人’的立场了,如果不是瞎编乱造,这人未免太神通广大了一点。 “你怎么看?”陆离抬着眉眼,眸光闪烁,如针,示意了下手上的纸。 方必平也有些犹豫,想了想答:“说实话,下官有些怀疑内容真假。” “说的太细了。” “毕竟那么多年前的事!” 陆离颔首,方必平的感觉和他一样,“你再说一说今天你去现场的情况。” “还有章改之他们的反应。” 方必平形容了下,这个过程,陆离的手却在不停的敲动着窗台,呢喃道:“闹的这么大?” “目前,章改之对城内的掌控程度应该相当紧密了吧,依旧被这些人在眼皮子底下把事干了。” “本事倒真是不小。” “下官也这么觉得。”方必平深以为然,陆离却是摆摆手,吩咐道:“你继续盯着那边的事情吧,亲自带着兄弟们,这事不对,但有异动第一时间禀报。” “先这样,让我一个人再想一想。” “是。” 方必平离开了,陆离靠在窗台上,眼睛里却有一丝迷惑。 昨夜,他一直在想的问题就是‘魏家余孽’藏在哪儿,以及试图从现有的线索推演分析魏家背后的人,遗憾的是没什么结果。 再加上今日之事,他总觉得有点不对劲。 “按我一开始的设想,如果cao弄这件事的魏家余孽本身就是一个台前人。” “背后的那人,大概率是应伯宁的亲族或好友,才有合理的动机。” “通过今日事,无疑是个佐证。” 思虑间,陆离忽然从时间上发现了一个被忽视的细节。 腊月十日是当年事台面上的开始。 可结果却不一定要结束‘腊月二十日。’ 还有一个日子 ——腊月十七。 放在当年,应该是“应伯宁的头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