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 (第1/3页)
公元884年,大唐中和四年,大齐金统五年,六月十五。 闪电、炸雷、瓢泼大雨,一起向大地砸来,黄巢带领义军在雨中艰难跋涉着。滂沱大雨,山洪暴发,冲垮了汴河的堤坝,洪水漫天盖地扑来,站立不稳的兵士呼叫着被冲走。装辎重粮草的马车被冲翻。一辆马车在水中摇摆,几个卫士死死的拉住马车,不让车子被洪水冲走。 大齐皇帝黄巢站在泥水里,伸手去拉困在车中的妻子。她处于重病之中,无力地向他们摆摆手,呻吟着说:“别管我了,我不行了。快去看看浩儿……”说着,一股大水冲来,马车打着滚淹没在水中。 “皇后!” “娘娘!” 黄巢和身边卫士的呼叫声很快被洪水的咆哮淹没。 第二天,天刚亮,黄巢带着残存的两百多名宫廷禁卫找到黄存、黄揆等将领,大家分头清点兵马,幸存者已不足万人。面对经过一夜折腾冻得浑身发抖的兵士,大家没了主张,都用眼光盯着黄巢。 黄巢长叹一声说:“天灭我也!事已至此,众兄弟愿走的,走;不愿走的,随我去冤句再作商议。愿走,愿留,都快,要赶在敌人追来以前离开这里。” 不到一个时辰,去留的人清点下来,各有半数。要走的人陆续向黄巢跪下,流泪告别;留下的人则重新编队,黄巢下令队伍向冤句(今山东菏泽市西南)前进。绵绵细雨中,队伍已经开拔,黄巢仍驻足岸边,望着滔滔东流的汴河水,忍不住热泪夺眶而出。 “是黄总管!”有人喊道。 泪眼蒙眬中,他看到远处有两个人影跑过来,擦干泪水一看,顿时又惊又喜,原来是贴身太监黄钦拉着黄浩追上来了。黄钦拉着黄浩跑到黄巢面前,喘着气说:“陛下!奴婢可算找到您了。我从汴州城逃出,顺汴河岸朝这边跑,见岸边有个小孩在水中挣扎,我拉起来一看,原来是太子……” 大将军黄存说:“黄钦,你真立大功了,皇上正为太子的下落着急呢!” 黄巢激动地搂过黄浩说:“太好了!总算苍天有眼呀!浩儿,你还好吧?” “你……你是谁?我为什么在这里?”黄浩说出来的话,让大家大吃一惊。 黄巢急道:“浩儿,你怎么了?朕是你爹啊!你不认得爹爹了吗?” “朕?你是皇上!是我爹么?那……我又是谁?” 众人顿时愣住了,呆呆的看着狼狈不堪的太子殿下。黄浩一片茫然,有些呆滞的看着眼前这个模样古怪的男人,又看着旁边围着这些奇怪的人,一时间不知从何说起。没有人注意到他还背着一个绿色的双肩包,上面还有一个“李宁”的标志。 众人尽皆默然无语。 “陛下!”黄钦劝道:“先别问了。我见到太子时,他呆呆的坐在水边。连……奴婢都不认识了。怕是落水受了惊,现在情况紧急,咱们还是撤吧……” “说的对!”黄巢知道现在刻不容缓,也顾不上多问,马上命令:“黄钦,你看好太子跟在朕身边。黄存,你带领本部人马断后。弟兄们!我们走。” “是!”黄存和黄钦齐声应诺。 黄巢领兵回到冤句老家,母亲早已病故,父亲因受他的连累,被朝廷杀害。他收拾了父亲尸骨,埋于祖坟,隆重祭奠后,把剩下的五千义军带至泰山脚下,以躲避官兵的追剿。泰山脚下的每道路口上,都贴有缉拿黄巢的布告,上面画了黄巢的像,写有悬赏十万白银和封赏高官厚爵的大字。 黄存见了命部下撕去,黄巢制止说:“让它贴着,别撕。” 他指着一张被风吹得快要掉的布告,命令士兵:“把它贴好,别让风吹掉了。”大家都奇异地看着他。黄巢没有解释。他把大家带到泰山书院,这里是他少年时读书的地方。走进那间熟悉的课堂,找着他当年坐的那书桌坐下,然后指点着说:“黄存、黄揆、黄钦,你们都按原来的位子坐下。还有浩儿,你也都找个位子坐下。” 大家坐好后,黄巢说了:“当年,我们黄氏兄弟,还有朱温,就是在这个讲堂里纵议天下,抨击朝政,最后决定举义旗造反的。算来,至今刚刚十年。前面,由攻下曹州到攻下长安,花了整整六年;而从大齐建朝到今天,才仅仅四年。六年打下的江山只坐了四年就败落如此,痛心啦!古语说,君不肖,则国危。朕为一朝之君,自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究竟什么责任?朕想弄清楚。这一路上,朕也听到不少议论,有的说朕杀人多了,‘黄巢杀人八百万’;有的说朕杀人少了,‘逢儒则rou,师必覆’,不仅不准杀读书人,其他人也禁妄杀;有的说我没有乘胜挥师追歼僖宗,留下后患;有的说我奖罚不明朝纲紊乱……什么样的说法都有,朕都觉着有理。可是啊!最后能触动朕的,是这一路上朕的亲眼所见。大家还记得这次撤出长安时的情形吧!沿途经过商州、蔡州、陈州等地时,饥民把草根树皮吃完了,只得用石碓碎人骨而食……” 说到此,黄巢难受至极,“那些百姓都是我大齐的子民,他们成千累万的饿死,作为大齐皇帝,朕羞愧难当,罪责难逃哇!”听得黄存、黄揆、黄钦等个个低下了头。 黄巢接着又说:“朕自认是个读书人,记得当年就在这儿,朕从师读圣贤书,与同窗议论治国平天下,什么‘人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