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四 (第3/3页)
),领历城,、丰齐(治今山东长清东北)、禹城(治今山东禹城)。临邑临济、全节、亭山、章丘等县,咸通十四年(873年)改为平卢军,授平卢军节度使节治。临淄位于山东省中西部,南依泰山,北跨黄河,背山面水,分别与西南部的聊城、北部的德州和滨州、东部的淄博、南部的泰安交界,是个交通便捷的地方。 王师模的人头如今高高挂在临淄城门口上,背嵬军拿下临淄后,黄邺率领疾风都及时镇压了乱军和地痞流氓的作乱,义军对城内的老百姓包括士绅秋毫无犯,赢得了本地人的好感,很快就让这座城市恢复了秩序。黄浩为了展现背嵬军仁义之师的形象,大部队并没有驻扎在城里,而是由黄邺押着唐军俘虏在城外黄河边上安营扎寨。大军人马不仅饮水无虞,且有舟楫之便。 这次攻破临淄的收获出乎意料的丰厚。临淄南门外的黄河边上,如今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军帐,一眼望不到边的旗帜,一眼望不到边的马群。一到五更,这儿那儿,到处有萧萧马嘶、鼓角互应,临时的演武场中不时响起口号声和喊杀声。这些年,老百姓实在是太苦了,这些年天下大乱,山东又灾害连年,王敬武为了扩大自己的实力,拼命盘剥治下的百姓。 临淄的老百姓已经苦不堪言。这次背嵬军攻下临淄后,黄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一下子就赢得了民心,为了生存,很多灾民踊跃参军,短短的三天,就已经招收了六千多名新兵。如果不是黄浩控制数量,恐怕达到一万新兵也不是问题。 每天辰时以后,饥民扶老携幼,成群结队地来到源潭寨外,等候背嵬军放赈和施粥。几天下来,各种肩挑小贩已经知道这支背嵬军平买平卖,所以大家胆子很大,熙熙攘攘从四面八方赶来这里,趁机会赚一点蝇头微利。他们除在各营中串游之外,还在黄河南岸汇成一个临时的小集市。 黄浩明知小贩和饥民中会混进唐军的细作,但仍严令保护,不许驱赶饥民,也不许强占小贩一针一线。老百姓历年来饱受官军sao扰,又都知道王敬武的人马在临淄周边闹得贫富一齐遭殃,所以对比之下,都对背嵬军充满拥戴之情,巴不得背嵬军早日将官军赶跑,干脆留下来。 黄浩的头脑还没有发热,显然知道这临淄并非久留之地。拿下临淄后,他立刻派出斥候严密监控周边官军的动向,同时在城里收集急需的各种物资和材料。这次缴获了不少的钱财绢布,黄浩没有留下这些财物,而是用来向商人采购军队急需的物质,对于他来讲,钱财根本没什么用。 令人意外的是,黄浩竟然在节度使衙门仓库里发现了大批制造火药的原料,有硝石、硫磺以及木炭,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认不出来,足足有六吨。这让黄浩感到十分的诧异。难道这个时候就出现了火药吗?怎么这里会有这么多呢?其实唐朝的军队火药是必备之物,黄浩并不知道这点。 火药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很早。火药发明的具体时间虽未得到考证,但据《范子叶然》的记载,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于民间民生应用。火药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炼丹术,后在隋朝被真正发明,在唐朝大量被用于军事,尤其是守城的时候用的特别多。 只不过,现在的火药还很落后,除了提纯的手段不行,火药里面有很多杂质,烟雾很大。这时的人也没找到最佳的火药配比,爆燃的效果达不到最佳的水平,主要是用来引火烧敌人的攻城器械,所以用的量很大。 山东靠近日本,日本正是硫磺的出产地,所以硫磺很容易搞到。北方地区的老房子、厕所旁边的浮土会结出盐状结晶物,用燃烧的木炭戳一下会“哧哧”冒火星,刮下来再精制提纯一下就得到了火硝。如通州熬硝营,郑州硝滩等地名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产硝地。因此山东的大都邑从来就不缺火药的原料。生产更猛烈的火药,这对陆战队出身的黄浩来说,简直就是小意思。 这次攻打临淄,最大的收获就是俘虏了平卢节度使王敬武的工匠营,一千多名各行业的工匠让黄浩笑的合不拢嘴,他再三叮嘱向根据地运送物质的黄存,一定要把这些工匠保护好,一个也不能损失。九月十七日,新兵和物资已经撤回了黄崖洞根据地。 这天晚上,黄浩在节度使府设宴,秘密款待了十位临淄城中的有名的士绅和商人,席上黄浩与众人谈得十分欢畅。宴后告别时,黄浩送给与会人员每人一面小小的宝镜——玻璃镜。楠木镜框的背边刻着亭台楼阁、松鹤鹿群。黄浩坚称这原是西域宝物,据说放在家里可以镇宅,众人啧啧称奇。 第二天,天还没亮,剩余的背嵬军悄无声息的撤出临淄,消失在茫茫的群山中。等天边泛起鱼肚白,背嵬军已经走到了二十几里外泰山山脉的入口。 晨曦中,黄浩勒住战马停在了山口,回首再看地平线上隐约可见的临淄城,这几个月来的一幕幕仿佛放电影一样浮现在他的眼前。义军在自己的带领下,从身处绝境,到涅槃重生,黄浩心中不由得豪气顿生。一张嘴便吟哦出他那个便宜老爹黄巢的诗句: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吟哦完毕,仿佛意犹未尽,黄浩嘴角一弯,低低的对着自己说了一句:“临淄城,再见!十年之内,我还会回来的!” (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