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三十二 (第3/3页)
吗?古语说:君不肖,则国危。朕身为一朝之君,尚且战战兢兢,生怕行差踏错,辽国再次堕入万劫不复……” 黄浩接着又说:“朕的父亲是个读书人,记得当年临别之时,再三告诫朕什么‘人为本,社稷次之,君为轻’,什么‘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你们一个个都在现场。言犹在耳,怎么一旦坐上那把椅子就什么都记不起了,啊?……” 说到这里,黄浩指指黄存,说,“当年在泰山的时候,我亲耳听到十七叔后悔进了长安后种种的荒唐行为。曾经发誓说再也不修什么豪华衙门和府第了!今天,你做到了,可你看看那些老兄弟,又有多少人做到了?郑路,朕来问你。你还想辽国也重蹈覆辙吗?那么多牺牲了的好兄弟在地下看着你,看着你一点一滴,毁坏这刚刚有点起色的大好局面,你的良心不疼吗?” 郑路已经吓得魂不附体,连连磕头道:“皇上,皇上!饶命啊!老臣只是一时糊涂,老臣对皇上忠心耿耿……” “好个忠心耿耿!”黄浩冷笑一声斥道:“你的所作所为是在挖大辽的根基,今日我如果纵容尔等,恐怕朕几年后也要像先父一样举火自焚呐。裴颋何在?” “臣在!”裴颋赶紧出班。 黄浩说道:“裴颋,汝是刑部尚书,朕曾说过,辽国司法独立,王在法下,王子犯法也同庶民同罪。你从密谍司接手此案,给我一查到底,究竟有多少官员涉入此案,这些人有多么的功勋卓著。汝不必顾忌,一个也不许放过,依法办案,依律定罪!” “臣领旨!绝不敢辜负圣恩,一定秉公办案。”裴颋叩拜在地。 “如此甚好!” 郑路惊恐地抬起头,躲闪着黄浩的逼视,嗫嚅几下想说话,却什么也没说出来。 黄浩此时恨不得一脚踢死他,想了想,长叹一声摆摆手道:“你……带下去吧!” 外面的赵允儿失魂落魄的转身离去,大滴大滴的泪水划过她的脸颊…… —————— 建昌三年的夏至,是一个闷沉沉的阴天。云层压得低低的。丁香湖畔的柳树枝儿一动不动直垂水面,街衢上叫卖果子的摊贩也一改平日宽亮而富有弹性的嗓门,有气无力地喊着“香丝儿——麻糖哩——”,“谁要贴饼油条麻花儿啰——” 黄浩睡了中觉起来,洗漱了一下。便去看望了一下月子里的萧麒。月初的时候,萧麒诞下了第三个皇子,如今还在坐月子。黄浩走过中门,却注意到赵允儿一个人坐在院子里的凉厅下发呆,竟然没有发现皇帝的到来。黄浩心中叹了一口气,没有让人惊动她,径直去了后院。 郑路出事后,一连好几天,赵允儿都是愁眉不展、茶饭不进,就像心上粘上了一层黏糊糊的泥巴一样,粘稠的感觉让赵允儿很不适,在皇帝面前也变得唯唯诺诺,失去了往日的俏皮可爱。这让黄浩心中很不爽。 这些年,还有一件不爽的事情让黄浩耿耿于怀。那就是关于萧惕守的问题,根据密谍报告,通辽叛乱时,守军擒下了潜伏在城中的萧惕守,事后却渺无音讯。对于萧讷温私放萧惕守,黄浩能够理解,毕竟是父子情深。 可事后萧麒这个知情人从头到尾提都没提这件事,这也让黄浩心中不满,夫妻间也有了些隔阂。黄浩也许是当皇帝久了,为了维护皇权,黄浩的心态也变了,他不会像以前那样无条件的信任某一个人。哪怕是自己的妻子! 毋庸置疑,即使是萧麒也明显的感觉到了这种隔阂。她心里明白,萧惕守所做的事罪不容赦,至少应该由皇帝决定他的命运。可萧麒根本无法面对父亲哀求的眼神,一边是亲情,一边是夫妻之情和丈夫的宏图伟业,没有人知道当初她萧麒下这个决心有多难,承受着多么巨大的压力。 她也很委屈!尤其后来黄浩调父亲去山西大同担任太守,这让萧麒心中很是不满。很明显,黄浩不像过去那样信赖她了。 这件事如同恶魔萦绕在萧麒心底,不像那晚刺客刀尖一样刺得萧麒疼得冷汗直流,却能轻易摆脱,刀子拔出来止住血就没事了,而这种不适虽然不能让萧麒一下子痛不欲生,却怎么也甩不掉,这种寂寞中称不上相思的情感让萧麒欲罢不能,也让这位孤傲的皇后所独享的美妙夏日也失去了她该有的风范。 黄浩匆匆看过她后,又匆匆离去。夫妻俩不像以前那样有那么多话说。再次躺在宫苑的荷池旁凉椅上,仰头看着天空中的变幻无穷的白云天狗,天上的云朵也极不配合萧麒,似乎都在捣乱似的,东边一缕,西边一缕,总是构成不出美丽的图案。 萧麒闭上眼,梦中却还是黄浩那假惺惺的微笑,默默地披衣坐起,心中都是挥不去的忧郁。 平叛过后,黄浩的圣旨表面上虽然是封赏了萧讷温,可是通辽毕竟是阿里拔氏契丹人的老家,把父亲一个契丹人扔到太原去担任河东道太守,这种明升暗降的意思非常明显。 其实萧讷温一举击退挞马军和飞鸦军,顺便将阿里拔契丹的兵权全部收归中央,自然是奇功一件,黄浩却这样对待他,并不是因为萧讷温忠jianian不分,只是作为一个汉族的天子,他有着更多的难言之隐。之所以会把萧讷温调走,也是有原因的。 平叛后,黄浩命令背嵬军发起了对迭剌契丹的反击,数万大军深入蒙古大草原,直接进次潢水城,清剿迭剌部,萧讷温作为契丹八部的元老,眼瞅着契丹覆灭,不知作何感想。黄浩认为,此时萧讷温留在通辽并不合适,所以这才把他调到了太原。 萧麒当然知道黄浩这么做是对的,可她心里就是很不舒服。夫君不能好好地奖赏父亲,反而明升暗降,让她觉得夫妻间缺乏应有的信任。她也知道知道如果黄浩不得不这么做的理由。如果不把父亲调走,这次剿灭迭剌契丹,会让契丹人产生兔死狐悲的感觉。 辽国汉人的臣将们肯定也会因为父亲的参与而缩手缩脚,万一和阿里拔氏契丹有了争执,契丹族和汉族之间的和睦就不复存在了。作为一个刚刚在草原上崛起,且一直被视为蛮夷的少数民族,契丹的族人们比汉人更有一种令人恶心的自卑,而在黄浩的眼中,维持汉族和契丹族的和睦,远胜于一个对他忠心耿耿的贤臣良将。 这难道就是帝王的心术吗?萧麒深深地陷入迷茫之中。 (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