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58章:错觉 (第2/2页)
而是选择就地格杀。 朱英没有半句劝谏,只是冷冷看着。 就在刚才,朱英提出,趁着过年之喜,由群英商会兴建学堂三十六所,用于十岁左右儿童的启蒙教育。 最为关键的是,免费! 不仅免收束脩,也就是学费,还可每天午时,供应一餐吃食。 学堂不分男女,不问出身,凡是年岁差不多者,皆可入学。 这也就是意味着,哪怕是没有户籍的流民之子,亦或是本身就是流民乞丐的,只要年岁相差不大,就能直接到这里上学。 其中还有一些奖学金,也就是学习成绩优异者,亦可获得学堂颁发的钱财,亦或是实物为奖励。 奖学金什么放在一边。 单单就是不收束脩这一点,就会让不知多少人带着孩子前去了,更何况还有一口膳食,这可是大大的减少家里的负担。 账要怎么算? 在这个年头,大明初立之际,官府这边,都是鼓励生育的。 而哪怕是最底层的老百姓,一般家中都有数子数女。 这年头小孩只要有一口吃的就行,没后世那么多讲究,加上夭折的多,即便是皇室也无法避免夭折这种现象的发生,更别提民间了。 所以那就是不停的生,尤其是儿子多,那就代表自家劳动力多。 在古代,儿子多,走出去说话更硬气,腰杆都要更挺直一些。 譬如你加有子三人,邻居家有子一人。 这邻里之间,在水田之上,避免不了产生一些矛盾,如水怎么灌溉等等诸多事情。 一旦发生争执,叫上三个儿子往那一站,对面只能悻悻离去。 若是相反,带着委屈和不爽的,就变成了自己。 这才是真正真实写照。 而朱英提出一顿吃食后,这些百姓家里的孩子,相当于全部都由朱英来养了。 因为在多数人看来,小孩子胃口小,吃一顿也就够了。 尤其是女孩子。 按理说这是一个好事。 毕竟这钱也不是由户部出,也不是由内帑出,完全由群英商会来承担。 从外层面来看,这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造福于民。 怎就让朱英冷眼旁观,朱元璋大发雷霆,直接问斩呢。 因有人站出来反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朱英这种开民智的行为,触及到了现在所有读书人的利益。 这个读书人,是包括文武百官,勋贵地主,乡绅富商。 唯一没有包含的,就是最为底层的黎民百姓。 尤其是翰林院,意见当是最大的,他们把守着学习的通道,高深的知识想要学习,就只能是国子监,翰林院。 其他地方,只有最为普通的经义流传。 转过来说,翰林院和国子监的根本,就在于科举上面。 那种乡下百姓中状元之事,基本上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政治思想,便是《四书》、《春秋》、《诗经》等典籍的内容与理解,所认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他们才知道。 这么一来,等于是为官的上升渠道,被所谓的少部分读书人所掌控。 什么寒门贵子,那都是里面的。 蒙元清洗天下,让这中原王朝,再没有了所谓的千年世家,但依旧是宗族天下。 很多地方,一个村,就是一个姓,也就是一个族。 这是无法避免的。 在这族中,以族长的为主一系,便就掌控了最为顶尖的才学。 那些普通族民,连识字的机会都没有,而且他们必须依附在宗族上。 因为不管在内在外,离了宗族,就是流民。 大明,依旧是宗法制的天下。 按照现在大明的说法,也就是说县城往下,就不存在法律了,都是宗族自己治理为主。 古代什么浸猪笼之类的,就是宗法制衍生出来的刑罚。 在古代当官大多是靠同乡、同宗族的人来照顾提拔,如果被踢出族谱,那么将没有人会提拔你。 宗法制十分严格,有时候一个考中进士去京师为官,老家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穷亲戚来京师办事,便是吃在这个当官的家里,睡也在这个当官的家里。 且这个当官的不敢有半点怨言,而且还得好吃好喝的招待,等穷亲戚待够了准备回家,官员还会给一些钱财当作盘缠。 里那种看不起穷亲戚的行为,其实就整个大明来说,都属于个例。 绝大多数,都非常爱惜自己的名声,尤其是宗族里的名声。 族长的话,比上司可要好使多了。 得罪上司,很大程度上,也就是给点小鞋穿,闹大了谁也不想,谁还没几分干系呢。 但得罪族长,那就完全不同了。 单单一条不孝之罪,就能让你立马下台,老老实实回乡接受族规惩罚。 这只是一个比喻,一般能够去当官的,和族里的高层,基本上都是一条船上。 然现在,朱英所在之事,就是强行打断这种阶层关系。 读书人可不傻,尤其是在触及到自身的利益时。 哪怕太孙殿下给了很多恩厚,那也没用,大量的官员开始讨论,最后更有官员挺直腰杆站了出来,大声讲述关于孔子学说,并且隐约斥责太孙殿下,这并未为帝之道。 朱元璋听着这话,直接被气笑了,管他还有几天过年,斩了再说。 时值两月后,这还是陛下再度于奉天殿中,直接问斩。 朱英自然不可能去劝说,那岂不是把自己当软肺子搞了。 而且说话那官员,品级不算低,也不知道是自己这么想的,还是有人暗中授意。 很显然,效果特别好。 在拖出去问斩之后,奉天殿内一片安静,谁都不愿意充当那出头鸟,给陛下杀鸡儆猴。 没人会怀疑,就目前陛下,哪怕这文武百官全部站出来,陛下也不会有丝毫的犹豫。 将杀得这奉天殿中,血流成河。 是以,傻子才会去白白送死。 有熟悉那被砍头的官员,暗暗摇头。 他知道,被砍头那官员,是因为最近几月调动才入了京师,之前一直都在地方。 百盟书 恰好最近几月,朱元璋的心情挺不错,没怎么杀人,所以就造成了一种错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