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741章: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 (第2/2页)
蒙元是少数蒙古人统治大多数汉人,本身蒙古人就是个游牧民族,占据了偌大的中原后,也没有形成很完善的制度,因此管理松散。 这就让下属阶级的地主,豪绅,有极大的自主权力。 对于很多知县,地主来说,他们就是当地的土皇帝,不管怎么去鱼rou百姓,上边也不会说来查他们贪腐的问题。 蒙元近百年,许多捆绑的利益集团出现,从上到下,他们已经习惯了没有任何约束的自由。 这是所有世家,地主,豪绅,在历史上任何朝代都没有得到过的优越感,还有那令人贪恋的权力。 真正的做到了生杀予夺,底层百姓完全不可能有伸冤的去处。 只要完成了最基础的蒙元朝廷安排的赋税,那么你在当地想怎么搞,就怎么搞,蒙元朝廷根本不会管。 这是地主们当家做主的时代。 可以想象,原本大家都跟着蒙古贵族们欺行霸市,鱼rou百姓,作威作福,无所顾忌。 这个时候突然冒出来了个叫朱元璋的,还是个乞儿出身。 带着一帮子流民搞起义,要推翻蒙古朝廷,打破这难得的岁月静好。 这哪里会有地主愿意,这必须要镇压,狠狠的镇压。 元末的时候,其实对各路起义军打击最激烈,最血腥的,并非是蒙古朝廷,反而是各地的地主豪绅,汉人官员。 这些人自发组织钱粮,兵力,对抗起义军,比之那些蒙古老爷,可要上心多了。 这种行为,就跟后世满清入关后差不多。 拥护游牧民族一统中原的,不管是蒙元时期,亦或是满清时期,都是那些所谓的读书人,地主豪绅阶级。 其实这也跟儒家思想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在儒家思想里,只有小忠,而无大义。 什么民族大义,哪有自己的利益香。 任何朝代的士大夫,从来不在乎君主对百姓怎么样,好或不好,他们在乎的,只有君主对自己多大的权力。 宋濂为朱元璋起草的《谕中原檄》。 文中言到:“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 然而历史上,明朝跟清朝的国祚,基本上都是二百七十六年,即便是有些计算相差,也不过是十年左右的偏差。 事实上,清朝入主中原,从来不认为自己是跟蒙元一样的入侵者。 他们也从不认为是自己覆灭了明朝。 因为明朝是被李自成推翻的,他们到中原,是顺从民意,拨乱反正。 这话是有些扯淡了,不过能够统治中原这般久,也是因为清朝的制度,几乎完全在承袭明朝的制度。 乾隆也好,康熙也罢,他们作为君主的所作所为,跟游牧民族的特性完全相反,而是积极融入到汉文化之中来,学着跟历朝历代的汉人皇帝一样去爱惜子民。 譬如摊丁入亩,惩治贪腐,修建河道等等。 蒙古人入主中原后,把百姓作牛羊,自己为主人。 满清入主后,那是把自己当汉人。 实际上就封建王朝的角度上来看,清朝皇帝跟其他朝代的皇帝干的事情,基本上都差不多。 尤其是制度上,更是可以看作明朝的延续。 满清末期的腐败与明朝末期的腐败,大概就是半斤对八两。 当然,从朱英这里开始,明朝就要发生极大的变化了。 游牧民族的事情,会在朱英的手里,彻底的终结。 路上,基本上恢复了的朱元璋对朱英说道:“这定海舰是快,也好,就是限制太大了。” “若是没有了石炭,那蒸汽机就动不了,跟其他的船舰亦无太大的区别。” “船舱里也就仅仅只能放个数日所用之石炭,哪能远洋。” 想起之前所说扩充疆域的话,朱元璋颇有些感叹。 他所感叹的,并非是蒸汽铁甲船以后不能达到这样的程度,而是在他的有生之年里,估计是很难看到了。 毕竟蒸汽机改革这样的事情,并非是三年五载就能提升的。 他问过大孙,即便是远征军归来带来了那会流泪的树,也不能短时间就能让蒸汽机发生大的变化。 朱英闻言,感受到了老爷子语气里的感叹。 微微思索一番后,朱英回道:“其实也是有补充的办法。” “首先是在大明水路上,可以像是驿站那样,设立多数的中转站,储备大量的石炭,蒸汽铁甲船内的石炭差不多用完的时候,就可以在这些中转站内进行补充。” 听到这话,朱元璋目光一闪,补充说道:“不仅仅是国内的水路,哪怕是在海外,只要蒸汽铁甲船所装载的石炭能够抵达的地方,都可以先行让水师去设置中转站。” “此番一路设置过去,同样是能够让蒸汽铁甲船,达到更快速远洋的可能。” “秒,秒啊!” 朱英微微一笑。 他只需要稍微的引导,老爷子自然就会知晓。 这样从老爷子的口中说出来,老爷子自然心里面要畅快得多。 其实说起来,这也就是跟后世的加油站差不多。 这样就能最大程度的避免蒸汽铁甲船的缺陷。 “现在想要完成这中转站,最大的问题就是在于石炭的收集,从今往后,咱们要大力开采石炭矿藏了。” “这蒸汽机,并不可仅仅作用于船舰之上,其他地方有更多的用处。” “足可预见,往后石炭,钢铁,将会是我们大明急需之物。” 朱英分析着说道。 这是工业改革的必然,钢铁,石炭的需求,将会远远的超出想象。 像是石炭这块,如果只是依靠官方,则必然采集力度变小。 而钢铁,在如今更是要举大明全国之力来制造。 朱元璋点点头:“既事关咱大明之国祚,不管是付出多大的代价都值得。” “待回去之后,此事咱爷孙俩好生琢磨一番,如何才能让石炭跟钢铁更多。” 朱英应声附和。 从现在开始,大明是真正的迈入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来。 前面几年打下的基础,如今都会助力于大明攀向更高的层次。 这远远领先欧洲三百年多年。 将会真正的确定大明领导世界的格局变化。 除开工业改革之外,意识形态的改革也非常重要。 毕竟,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