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680章 余音淼淼红楼终 (第2/2页)
不知道,现在明白过来了,如今天下最显赫的将门,最豪富的巨商,都和他们有这样那样的密切关系,一动全动,天下皆乱。 津门和身后利益集团到现在发达的这么厉害,从士绅那边虎口夺食,抢下多少东西,如果陈昭一倒,文官集团肯定要清算回来,难道现在这么多的钱财田土,还有这威风八面的权势都要烟消云散? 利益攸关,大家的立场马上就统一了起来。 大家的奏疏都是一个态度,为何陈昭这样的重臣会离京,为何皇帝会仿效唐玄宗一日杀三子,谁是张九龄,谁是李林甫,谁又是日渐昏庸的唐玄宗…… 请朝廷彻查言辞都是谦卑恳切,但奏疏里的意思很明白,朝廷如果不给个说法的话,那大家恐怕也做不安心了,不安心的话,控制不住的部队,会出现什么事情,那就不好说了。 “跟着夫君这么多年,没想到他真的算无遗策。” 林黛玉私下和薛宝钗说道。 到了这个位置,如果说陈昭没有一定的准备也不可能,所以他一旦做出决定,天底下就真的没有能挡住他的。 陈昭在京津的布置相当的周密,在京师之内就有一千铁甲骑兵护送,到达天津卫的时候,城内立刻是群情涌动,头面人物纷纷出迎,值得注意的是,知府、同知、参将、兵备道吗,大小官员和富贵人物都是出迎。 津门卫是陈昭的城市,在这里长期保持着一支舰队,其中炮舰就有三艘,全大周的火炮都不能与之抗衡。 更不用说依托正非银行的护卫队足足两万人。 更不用说,天下的海军都在陈昭掌握之中,随时可以调遣数万数十万精锐过来。 一切安排妥当之后,陈昭这才坐在书房之中,唤来黛玉、宝钗、探春等妻妾,一脸微笑着说道:“我本来只想和你们富贵一生,却没想到皇帝居然走到这一步!” 黛玉坚定地道:“妾身必定追随夫君,百死不悔。” 宝钗、探春也都点头。 文官体系本来以为,这是他们的机会,他们重新开始夺回国家权利和舆论。 结果陈昭迅速作出应对,文官们的动作在刀剑和金银面前不值一提,凡是做出明确表态站在陈昭对立面的官员都在一个月内破产,其他官员顿时噤若寒蝉,谁也不敢多说了。 孝德帝终于发现,威风二十年的皇帝,居然成了没有爪牙的老虎。 无奈之下,孝德帝只能向陈昭妥协。 被关在监狱的大臣们全都无罪释放,送到津门了事。 而陈昭被封为津门郡王,在津门养病休息,开津王幕府。 同时被称作“铁齿铜牙”的陈昭属下,举人纪昀纪晓岚,被安排进了内阁,排名第三。 另一个属下,举人出身的程日兴则担任工部侍郎,亦有上朝资格。 两人作为津门幕府在京城的代言人,没有他二人同意,任何利益相关的议题和政策都不可能通过。 津门成为大周的第二个政治中心。 接下来的日子,孝德帝因为年事已高,常年累月的服用丹药,加上从千古一帝的高位上跌落,身体彻底垮了下来。 于是孝德二十一年,天子驾崩,太子登基之后,改元顺津,在内外压力之下迎津门郡王陈昭入京,总览军国大事。 顺津二年,津门郡王陈昭亲统大军,两路并进扫荡北地,占据整个东北平原,并以流民、逃民、饥民、无田佃户、冗余漕工填镇辽东。 此后十余年间,无数中原百姓北向关外,至顺津十年年户部大检时,辽东汉民已逾五百万。 因为地龙的铺设,商路的畅通,汉民不断向北方开拓,斯拉夫人和哥萨克开始不断遭遇血洗…… 顺津三年,津门郡王、尚书令陈昭建立‘工、智’二院,多选任匠人为师, 顺津五年,天策上将、津门郡王、尚书令陈昭建立税务总局,号称“大周之境,唯有呼吸和交税不止。” 随即几只大舰队巡视江南,江南乖乖臣服。 顺津七年,津王、大都督、尚书令陈昭鼎革科举、增设地方官塾,行脱虚务实之法,由他所建立的学堂弟子,开始走上各级官员岗位。 顺津九年,津王陈昭长子陈柳率军东征朝鲜,历时两月,灭朝鲜国,生擒君臣五千人,建立乐浪省。 顺津十一年,海军提督、乐浪公陈柳东出日本,历六月经大小三十五战,生执倭皇、倭征夷大将军还朝。割裂倭国。 陈昭大喜,对黛玉道:“柳儿如此勇武,孤还有何顾虑。” 天子遂加九锡、拜陈昭为齐王,长子乐浪郡王陈柳为齐王世子。 顺津十二年,陈昭代周而立,国号为齐,改元‘炎武’,立陈柳为太子,其余儿子均封王。 封黛玉为皇后、宝钗为贤妃,探春为良妃,若卿为淑妃。 诸王攻略南洋、澳洲,顺势征略天竺、波斯,大食,大齐的商品销售天下万国。 天朝上国的经济不断改革,不断发展,最终顺利进入工业时代,领先西方列强数十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