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四十二章 感谢我的小姐妹们投的各种票票和提的建议,鞠躬 (第2/2页)
这个老师是假的吗? 齐先生抽空回头看了一下清瑶,发现身后没有身影,他还想着上去等一等他,哪知道,好不容易气喘吁吁的爬到山顶上,就看见他正在对着山门看热闹。“你爬的这么快?”齐先生喘了好久才问出来这句话。 “先生,我们家乡做惯了活的,爬个山容易的很,先生,这文昌书院太壮观了!真羡慕您在这个地方教书,太厉害了。” 这句话不是拍马屁,是发自肺腑的。 那文昌书院四个大字横在牌楼的最中央, 下边有个小字,求学纵苦三伏三九,壮志以长行。 左边上联:寒窗苦读无人问津,右边刻着:金榜题名天下皆知。 齐先生指着那飞扬的文昌书院四个大字,“匾额是花国书法大家李席文提字而成,撰联人为盛京天骄书院监督王阅知大人。” 清瑶做了个揖,“没想到学生还能如此三生有幸,见识了两位大人的墨宝。” 齐先生笑了,领着清瑶进了二门,此时学子穿着白蓝的学院衣服擦身而过,大家都很有礼貌,齐先生穿深蓝色的衣冠,那是老师的装束,看见了便都上前行礼问安。 清瑶非常舒适,这才是礼仪之国,跟她那时候的古代一样,尊师重道是刻在传承里的。 齐先生领着清瑶往山长的住处走,一路上亭台相济、楼阁相望、山水相融…… 清瑶羡慕不已,以后她也要建一座这么美这么大的书院,引天下英才来求学向往。 正想着,便到了目的地,文昌书院的山长是个胡子头发半百的老人。 齐先生说了清瑶的来意,便上课去了。 山长姓陶,面容慈祥,他看向清瑶,没有半分山长的架子,拍拍身前就喊清瑶过去坐。 “坐着坐着,坐着说,不要拘谨。” 陶山长转了一圈,从架子上拿了一本书下来,翻了翻,又放了回去,他似乎要在书架上面找一本书,但是上面的书太多了,找不到。 清瑶三步两步上前去,“山长,您找书吗?要我帮忙吗?” “那就麻烦你了,我要找一本《花国五字集》,哎呀,现在书放的乱了,我记性也不如从前好了,便有些找不到了。” 山长如邻家的爷爷一般絮絮叨叨,还自己嘲笑自己。 清瑶默不作声,默默的一本翻过一本,这些书原本都是没有书皮的手抄书,看字体都是同一个人,怕都是这位山长自己抄写的。 没读过这本书的人根本找不出来,恰巧,清瑶就是没读过这本书的。 没读过……如何找? 清瑶不知道这是这位山长在考验她还是真的找不到。 不过她也有自己的小方法,她故意跟山长搭话。 “山长先生,您平时按什么方法排列这些书啊?” 陶山长说,“就是按照分类啊。” “其实呀,山长先生,我以后可以撰写一篇叙录,记述这部书的作者、内容、学术价值及校雠过程,写的简化点,然后把每一个人标上编码,这样就可以用查数的方式查找了,以后再有了新书,也可以编在后边。” “那要是同一个人的书呢?” 陶山长十分感兴趣的问。 “那就把同一个人的书按照分类或者拼音啊,分类就跟现在用的一样,把著录的书分为六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再在前面加上一个总论性质的“辑略”。” “你用的惯六略就继续使用这种,要是用的惯拼音,也可以按书名的首字母去找。” “拼音是什么?”陶山长完全忘记了自己还再让人找书。 “拼音呀就是一种读书的辅助办法……” 清瑶把拼音的好处巴拉巴拉的一顿说。 陶山长绝对是有眼光的,他对这个拼音完全起了兴趣,这东西对现在的学生用处不大,可是如果对启蒙的孩子,按意义就不同了。 清瑶不光说,还亲自动手cao作。 “比如这本书,书名是国书,开头是?” “……闭门造车……”陶山长张口便答。 “那我们就把大致的内容挑出来,然后这本的作者是同一个人,按照首字母就是……” 不一会儿,清瑶就在陶山长无知无觉的时候套出来了哪本是《花国五字集》。 还整理出来一个大纲,把所有的书分类放好。 这时候,她就对山长说,“您看,山长,这样你再找这本书,您只需要先知道作者是谁,我们一番目录,哦,在第十五位,第十位到第二十位的书在第二层,我们就去第二层翻找,你看着就找到了。” 翻开的书赫然是那本手抄的《花国五字集》。 陶山长似乎是明白了什么,哈哈哈的笑了起来。 “够聪明,我听齐夫子说,你是来求学的?” “学生正是为了求学而来。” “那我且问你……经商与为官哪个重要?” 清瑶看着眼前的山长,之前那些小动作全然不敢也不想使出来。 经商与为官? 陶山长像是在随口一问,其实是在问她为了做商贾之人放弃大好的前途值不值。 值吗? 肯定是不值得的,在花国,当官的自然是要比经商有前途和有钱途。 可是她自家知道自家事,她是女的! 跟她以前那个古代没有法律严明女子不可以考科举不同,花国的国律清楚的写了,女子不可考科举! 直接封死了她往上的青云路,要不然她何必这么辛苦,往上爬,官居一品才是她的终极目标。 可是……门被封死了,窗户都没给她留啊~ 但是这个肯定不能实话实话的,还得答的出彩,清瑶快速的斟酌了一下。 “回山长大人,我觉得一样重要!” 不等山长发问,清瑶便继续说道。 “我知道商人重利,但是没有了商人就没有市场,生活极不方便,物资不能够流通,信息闭塞,对社会进步不利,就连我们学生读书习字都没了工具。” “学生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商人也有儒商,不瞒山长,我家乡的路都是我这个商人在修,让我的乡邻能不受雨天之苦。” 陶山长脸色缓和,“那你再说说,这官有何好与不好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