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388 再造米粮川 (第2/2页)
朝廷,下到普通百姓,宗舒的风头,一时无两;宗舒的威望,无人可及。 有了宗舒,大宋的崛起是早晚的事情。 那么,辽人与大宋合作,实在是正确无比。 特别是萧小小当上女帝以来,辽国上下终于止住了颓势。 尽管辽国夺回故土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毕竟大家已经看到了希望。 “金人新败,短时间内不会有大的作战行动。现在,正是修壕沟的好时机。耶律不才率人半个月内修成这道壕沟,请宗老将军率领自愿军修复、加固夹山山脚防御。”萧小小同时给宗泽也交待了任务。 女帝下了命令,整个夹山全部动了起来。 宗泽率领大宋自愿军负责山脚的防御。 山上挖石炭的人以及金人俘虏,也都暂停了挖矿,都跟随耶律不才一起挖壕沟。 挖了一天之后,宗舒和萧小小到现场进行了指导。 “你们挖出来的土,就这么堆到外面,是不是太可惜?”宗舒指着翻到壕沟边沿的泥土说道。 这些土做什么用? 宗舒说道:“可以再做一道城防,这些土以及金人挖地窝子留下的土,可以垒墙。这样,就是一道墙,一道沟。相当于两道防线。” 耶律不才是真服了,这些看似没用的东西,在宗舒这里,就能化腐朽为神奇。 一墙一沟,两道防线,的确是高招! 宗泽、种师道和吴玠也跟着过来看,种师道忽然道:“宗舒此举,实在是克制之良法!不输太祖所创之大阵!” 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要对敌防御,宋太祖发明了大阵。 强兵列于外圈,体质稍弱得居于中间,他们的任务是向外放箭。 大阵只是免于被敌军的重骑冲垮,对敌人的杀伤,基本不存在。 而这个壕沟加土墙,对于骑兵来讲,就是最好的防线,并且还能够对敌人进行杀伤。 假若当时在雄州城下,或者是在白沟河边,种家军也挖这么一道壕沟、垒上一道土墙,真不至于惨败。 种师道正在追忆和感叹呢,宗舒带着萧小小返回了夹山。 宗舒拿出了一本书和一包稻米交给了萧小小:“记得我说过吗?北方草原,也可以种出粮食!” 萧小小记起了,她与宗舒在汴梁、在密县都曾有过彻夜长谈。 宗舒说过,在草原也可以种出粮食来。 萧小小接过《稻书》和稻米种子,这些真的在草原上可以种出来? “放心吧。密县基地,超化寨,我们已经种出了稻米,亩产超过四百斤。我看了一下夹山的土质,属于黑钙土,腐殖层异常厚,不仅可以种出稻米,产量恐怕还会更高。” 宗舒的话震住了萧小小。 萧小小在汴梁待过不短的时间,知道大宋曾经试过南稻北移,但好几次都宣告失败。 没想到,宗舒一出手,就在密县种成了。 宗舒说夹山一带也可以种稻子,那就一定能成。 夹山种出了稻子,以后自己的子民就不再为粮食发愁了。 有了粮食,再加上有了宗舒找出的石炭,大青山真的可以成为永居之地! 离开了临潢府,大家来到了这个荒凉无比的大青山,对能不能守得住心里都没底。 而宗舒一来,就为她解决了两大难题。 正是宗舒,让大青山这上荒凉地,变成了米粮川! “明天,把两千名奚人骑兵叫过来,我要让他们先整田。记住,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宗舒又重复起过去曾对萧小小说过的话:“一个以抢为生的民族,永远没有前途。” 萧小小想起,宗舒曾说过草原民族的致命弱点:自己不生产,专门抢别人的。 他们的城池之所以守不住,是因为他们在粮食、武器等方面不能自给自足。 当晚,萧小小提出要在夹山种稻时,耶律大石等辽人都默然不语。 最后还是长老来了一句话:“夹山山脚,都是白花花的一片,此地只产盐,连草都不长,能长稻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