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九十章 兰州事 (第2/3页)
好几年了,怎么还能被皇太子殿下如此礼遇。 钟化民拜道:“臣谢殿下。” 等到钟化民小心翼翼的坐在了锦墩上后,朱常洛看着钟化民的样子,感叹道:“时光蹉跎,数年时间,钟先生也老了。” 钟化民回道:“臣老了,但殿下长大了。如今的大明一起都要殿下支撑着,看着中兴在望的大明,臣不胜激动。这一切都是殿下给天下带来的变化。” 朱常洛笑道:“钟先生也会拍马屁了。” 钟化民赶紧解释道:“殿下臣没有,臣说的句句属实。如今的京师不仅有了硬化的水泥路,还聚集了二三百万人在京中生活,顺天府辖下的二十四县也完成了土地丈量,清理了隐户,也提高了粮食的耕种面积和产量。” “这不仅极大的充实了京师的人口和粮食,更是摆脱了近半的漕粮供给,极大的缓急了京师和地方上的压力。生逢此时,臣不胜荣幸!” “而这一切的变化都是殿下带来的,所以,臣不是在拍殿下的马屁,臣只是说了事实摆了。” 朱常洛听着钟化民的话,他心情大好,“是也好,不是也好。顺天府能够这么大的变化,功劳也不全是孤的。房守士也很能干的,不然的话,京师怎么可以会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呢?” “大明的中兴,说到底还是需要钟先生等这样的用心用力之臣,不辞辛劳的为国尽忠,为国出来,才能真正中心的。” 说完这句话后,朱常洛又缅怀起当年初见钟化民时的情景了。 “万历二十一年河南大水,杨东明上《饥民图说》疏。钟先生临危受命于次年到河南赈灾,孤那时年少,初见先生之时,先生不惧艰险的高尚情怀及在河南赈灾之中的仁善之举,孤至今都历历在目。” “河南灾民也正是因为先生的不辞辛劳,所以,才能得以度过灾荒,安稳的过上了平静祥和的生活。这一切都是先生之功。” 钟化民听到朱常洛说着他曾经的功劳时,钟化民心中感动,他真没想到过去这么多年了,皇太子殿下竟然还记得此事。 那时候的他初见皇太子时,见到皇太子亲自送别并嘱咐他照顾好河南灾民时,钟化民便认定了眼前的这位皇太子一定会成为一代治世明君! 现在,七八年过去了。 时间也证明了他的判断,这些年里,因为皇太子殿下监国的缘故,大明不仅国力得到了恢复,而且,对外的战事上也是屡战屡胜! 不仅平了西南的播州之乱,更是将东洋倭寇打的一蹶不振! 而且,还是让一度sao扰了大明一百年多年的倭寇在朝鲜战场上吃了天大的亏不说,还让其签订了《汉城条约》,割让了倭国本岛的鸟根县作为战争赔偿。 这些事情放眼中华数千年历史,也是前无古人的绝世伟业! 所以,在见证过了这些之后,钟化民对皇太子的钦佩和叹服又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钟化民回道:“臣不过都是一些微末之功,倘若没有殿下的鼎力支持,臣是断然做不出这样的成绩的。归根结底,这些都是殿下之功。” 现在的钟化民真是越来越会说话了,都会把功劳归结给了上司。 朱常洛看着钟化民的这些变化,他的心中也不知是喜是忧。 又和钟化民闲聊了片刻后,朱常洛话锋一转,把话题引导了兰州。 朱常洛说道:“钟先生对兰州可有了解?” 钟化民终于盼来了这句话,他等的就是皇太子殿下对他的考核。 而这句话恰恰就是朱常洛对钟化民的一次上岗前的考核实验。 钟化民回道:“臣知道兰州。当年臣被任用为陕西道御史,被朝廷派往陕西督察茶马时,臣就了解过陕西的情况了。” “那时候朝廷禁止贩马出境。臣认为:边塞土寒,赖养马为业,今虑擅自出境,竟严加禁限。民间养殖、境内贸易皆废,公私缓急俱失资助。所以请准越境贩卖。” “今见殿下的新茶马之政,臣顿时明悟,臣当年之所做,是何等的微弱。只是减轻了边民的一些生活负担,并未上实质上解决问题。” “现在,陕西地区在殿下的新政之下,不仅从新的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更是一举盘活了整个西北大局。” “兰州作为西北的重要州县,地理位置险要。在汉时,汉武昭宣三代帝王西开广域,联通诸国,兰州作为一处近邻中原,西控西域的要地,自然也就是重中之重。” “如果要问臣对兰州的了解,臣以为只要兰州富足,便可直控西北,使得西域,高原,草原都会不由自主的臣服于我大明。” “但是,兰州想要富足,也很困难。兰州地处西北,土地贫瘠,汉民稀少,胡虏杂乱。想要富足,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吃饭问题。” 【认识十年的老书友给我推荐的追书app,野果阅读!真特么好用,开车、睡前都靠这个朗读听书打发时间,这里可以下载yeguoyuedu.】 “只要把兰州的吃饭问题解决,而后朝廷再延展宁夏水泥路至兰州,使得兰州与宁夏,京师连成一线之后,汉民来往兰州频繁起来,便可以实现兰州的富足。” 朱常洛听着钟化民的话,他暗自的点头,钟化民虽然说的不多,但是,句句都说的要害上。 要想让兰州富足,首先要解决的第一大问题就是吃饭,其次就是兰州和中原地区的交通交流问题。 只要把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兰州及兰州周围的地方,都会不由自主的被兰州的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