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三十一章 城建和备战 (第2/3页)
儒他们一听,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皇帝为出钱犹豫,现在好了,朝廷一分钱不出,平白落了个改善民生,为京师百姓建新房修新路的德政,这不要太好,天生是神仙,做任何事都出人意料,又那么远超所望,几个人当场拍板,这事就由神兵卫一力承担了,不需要商量了,还商量啥?就是户部官员在场也没有任何问题了不是,这些古人喜出望外,他们不知道的是,在现代光京城一块地,没有几十个亿根本拿不下来,更别说整个京城的改造,那是个天文数字,就这一点,还没开发,神兵卫其实就已经大赚特赚了,果然周原郭英等财政口的人一听白得大片土地的消息,完全沸腾了,不就是建筑队扩大的事吗,水泥产量一直在提高,钢筋基本现成的,陆文夫接下来的这一项,初步估计,就可以为穿越者带来数千万两的收入,双方都满意的事,不做白不做。 崇祯知道后也是大为震惊,天下竟有给朝廷白做工的,再看看自己治下的官员士绅,天天口口声声忠君爱国,全是虚的,再看看人家,不喊口号,行动证明一切,什么叫实干兴邦?多跟人学着点,你们当中要是有人能为朝廷省下两百万银子,内阁六部位置随你挑,什么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是朕讨厌你们天天鸡毛蒜皮扯淡,而是你们真的不争气啊,你们参杨廷麟他们数典忘祖,可你们哪个及得上他?每年给朝廷百万银子,还把天津治理得井井有条,更别说神兵卫日新月异,这样为君父解忧,唯神兵卫耳。 几天之内,神兵卫得规划图就呈上来了,一目了然,所有拆迁户先有神兵卫安排临时住处,等完工之后分配,自己有地方可搬的给足租金,哪里建楼房,哪里建别墅,哪里是店面,哪里是花园水池,哪里是街道绿化,清清楚楚,内阁和工部官员不得不佩服神兵的效率,全面细致,挑不出毛病,皇帝很欣慰,只是在礼部官员的提醒下,觉得很多五六层的高楼是不是高过了紫禁城?这个有些逾制的感觉,所以他提出了唯一的要求,所有的房屋建筑不得高过紫禁城三大殿,也算是大明给神兵的半强制要求,现代人一听也对,决定只建三四层的楼,削低高度,于是整个京师改造的计划算是通过了。 现在穿越者唯一担心的古人会不会象现代人一样,到处钉子户,这样的话拆迁难度就大了,而且很可能会闹出人命大事来,没想到的是古人根本没有那个意识,大明官府要拆迁,从来就是霸占,哪有银子补偿过?不搬的话就等着坐牢吧,所以拆迁告示一贴出来,整个京师轰动,以面积换面积,不要的可以换银子,相当于以旧房换新房,而且听说都是用神兵的钢筋水泥建造的,不是大明的木制结构,不怕火,也不怕雷雨,这种好事打着灯笼几辈子都找不到啊,更有几个年轻时吃喝嫖赌败光家产,空守着几间破屋,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第一时间就跑来要求兑换,以至于神兵和大明联合拆迁处人满为患,连一些边缘勋贵官僚也找各种门路,希望神兵拆迁队能把他们算在里面,谁都知道,祖上传下来几百年的破屋,再不修缮,怕是自己都要塌了,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所以完全就没有什么钉子户的麻烦,这给整个拆迁工作带来最大的便利,穿越者估计,只要两三年,几期开发,京城面貌就会焕然一新,不说赶上现代,只要能能够达到七八十年代的景象,多少给无奈来此的穿越者一个成就感就很满足了。 京城的拆迁工作如火如荼,用一年多时间培养出来的古代建筑工有几千,再加上神兵卫的机械作业,拆迁工作进展神速,亏了水泥厂一扩再扩,产量上来了,用途也就更广泛,除开天津皇庄各种项目,搞京城的区块开发并不是难事,大明死气沉沉的景象被打破,到处的工地,忙碌的人群,终于显示出一些蒸蒸日上的感觉,带同百姓也生出了对未来的希望,当然这中间大明五城兵马司,东厂番子,巡街御史衙门等全力配合,打击了一批地痞流氓的寻衅滋事,也严格按照神兵的要求做好全城的卫生防疫工作,古人和现代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原则上是一样一样的,都希望老城区改造能顺利进行,所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能真心为百姓做点实事,才能流芳百古不是? 大明京师在搞基建,义州城济尔哈朗,佟图赖也在搞基建,经过一个冬天的修筑,义州城看起来已经有些摸样了,都是驱赶汉人在劳作,光累死打死的汉人阿哈就上千,再有一两个月,义州城可以开始存储清军物资,到那时候和关宁军一决雌雄在所难免,自从清军被一千城管教训了一顿之后,皇太极三令五申要求暂时不要和明军接触,收敛一些,开始还有些投鼠忌器,时间一长,清军本质上骄横霸道的习性又上来了,尤其那些自恃武力高强,臂力过人的白甲兵,经常带着几个手下出去惹是生非,大明百姓东北能逃的都逃了,剩下的都是听天由命的苦哈哈,一旦被清军袭扰,连逃命都奢侈,锦州松山塔山一线,说上去是明军管辖范围,其实明军都龟缩在城池里,外围没有防护的村庄遭到洗劫,根本不敢救援,往往十几个清军就可以轻而易举攻破一个村落,可怜已经十不存一的村庄,不是一把火被烧就是拖家带口被掳掠去修筑义州城,祖大寿等一干关宁军将领,贯彻严防死守的命令,严令各部不得擅自行动,于是城内的明军只能眼睁睁看着同胞被劫掠,束手无策,并非他们没有恻隐之心,而是这种情形在东北这个地方司空见惯,清军比以往可是规矩多了,只挑偏僻村落下手,没有攻打城池,已经算是不幸中的大幸,哪还有心思保护城外的百姓?生死由命在这里再明显不过了。 锦州城祖大寿已经准备了充足的粮草物资,足够一两万人坚持两三年的,还从神兵卫购买到了一批水泥,加高加固城池,原来十几门火炮,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