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57章 【长江实业的短期方向】 (第1/2页)
经过三天的高层磋商,长江实业和太古洋行达成了协议:合资组成新的地产公司——施利亚地产,双方各自出资0.5亿港币;施利亚地产向太古洋行购入第一期地盘,面积为6万平方尺,价格为6000万港币。 ‘太古城’首期住宅项目规划的是5幢‘双十字’造型住宅大厦,一层八户,每幢楼26层,总计1040个住宅单元; 建成之后,拥有楼面面积80万平方尺左右! 合同签订之后,太古洋行也大方展示出太古城的设计蓝图,哪怕是吴光耀也不由得佩服起来; 按照太古洋行的设计,‘太古城’十期住宅项目逾10000个住宅单元,每个住宅单元600平方尺到900平方尺不等,这样算下来太古城住宅面积有800万平方尺; 吴光耀倒抽一口冷气,由于太古城的地皮成本非常低,楼面地价仅为70港币每平方尺; 按照目前的人工、材料等成本,每平方尺楼面造价预计在60港币左右; 也就是说每平方尺楼面成本价格,只有150港币不到! 那么能卖多少钱呢? 按照历史,1976年太古城首期两幢楼的售价为230港币每平方尺; 到了1977年,每平方尺售价将达到300港币每平方尺; 到了1981年,地产达到巅峰,每平方尺将达到1300港币。 获利之丰,可想而知! 而且,太古城还规划了300万平方尺的‘太古城中心’,号称全港最大的商场,经营方式只租不售;商场内可以容纳数百家精品店、百货公司、超级市场、酒楼餐厅、电影院以及溜冰场等各种娱乐设施。 整个太古城就贡献了1100万平方尺的物业,但就算如此大的面积,整个太古船坞地皮的建筑比例只有25%; 按照港府规定的35%建筑比例条例,太古城拿出了将近40亩的土地,用来开辟花园、娱乐场、休憩场地; 所以,太古城的居住环境堪称一流。 太古洋行的地产策略虽然保守,但吴光耀是真心的佩服。 ........... 长江大厦,董事长办公室。 吴光耀对着沙发上的黎星说道:“大型私人屋邨将成为香港住宅市场的主流,这也是我这些年到处收购老牌公司的目的!” 黎星听的心情澎拜,长江实业如今也算拥有了几块大面积地皮,可发展大型私人屋邨。 “老板,我们要马上发展大型私人屋邨计划吗?” 吴光耀有意考考自己这个得意高管,所以说道:“你打算怎么利用薄扶林、铜锣湾、赛西湖、太古山谷1号段,说说你的计划?” 长江实业目前拥有的地皮储备情况如下: 一、230万平方尺的小型地盘/旧楼,这些是在六七事件中,趁低吸入的地盘;这些地盘地理环境较好,普遍位于本岛和九龙繁华地段。 二、500万平方尺的新界乙种换地权益书/新界地皮,这是这些年来长江实业矢志不渝的结果。 三、大型地盘,包括薄扶林、铜锣湾、赛西湖、太古山谷1号,这些地皮都是可求而不可遇的好地皮。 这样算下来,长江实业已经拥有1000万平方尺的土地储备,可谓是强悍之极。 也正是因为如此,吴光耀在这次地产大跌30%之际,并没有趁底吸纳新的地皮; 其中也是有两方面的考虑: 第一,1982年还有一次大机遇,可以储备大量土地; 第二,吴光耀有意让自己旗下的地产公司,专攻私人屋邨项目;小型的住宅项目不是放弃,而是减少数量。 黎星想了一想,认真的说道:“按照目前的形势,我预计港岛的地产将在1976年开始旺盛,按照香港的地产周期,一个旺市会持续四五年....” 黎星话还未说完,吴光耀鼓掌称赞他的预判性! 可以说,黎星完全摸透了香港的地产趋势; 当然,不是说在1981年以后,长江实业退出地产市场,而是提前减轻债务、减少楼盘开发、减少大规模投资,以此来抵御风险而已;地产业务当然不会停,否则公司的职员、以及合作的判头、工人该如何安置。 得到吴光耀的肯定,黎星立马信心更甚,开口说道:“所以,关于四块大型地盘,我的想法是:赛西湖地块,立马修建一个集娱乐、运动、休闲为一体的大型活动场所,和赛西湖景区连成一片;并预留10万平方尺的住宅用地,在1976年进行开发私人屋邨;在10万平方尺的地盘上,可修建12幢26层住宅大厦;届时,总楼面面积预计在160万平方尺,逾2000个住宅单元。” 吴光耀点点头,由于整个地盘高达86万平方尺,那么修建12幢住宅大厦,自然不可能超过建筑容积率,甚至说非常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